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健康新闻

从“缺医少药”到“高精尖”

2019年09月21日    来源: 健康报     王潇雨

  用鸡胎分离培养沙眼“病毒”(现称衣原体)20世纪50年代末期获得成功。这项工作是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北京同仁医院合作,在汤飞凡教授领导下进行的。图为科技人员在接种鸡胎卵黄囊腔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情况。

  一粒新药,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一种新疗法,凝结着多少研究者的心血汗水。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医学科技更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学科技多个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在“高、精、尖”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一代代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中潜心耕耘,取得一批实用性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着的成果。

  药物研发,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

  70年前,研制出人们“用得上、用得起”的药品,是科研人员梦魂萦绕的奋斗目标。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得到的结晶牛胰岛素在生物活性、结晶形状、免疫特性、层析和酶解图谱以及电泳行为等方面都和天然胰岛素相同。这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和解释生命奥秘的历程上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

  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受命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新途径。历经反复试验和无数论证,她发现的青蒿素改写了人类的抗疟历史,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屠呦呦也成为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半个多世纪。他开创并引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挽救了上千万患者,产生数十亿经济效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人用得起的,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

  这样的进步和成果还有很多。

  2008年,我国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针对恶性肿瘤等10类(种)重大疾病等研制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药品。新药创制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登峰介绍,截至目前,累计有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并初步建成了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专项支持的32个中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8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将我国的医药研发事业划分为3个阶段:1950年~1990年是我国药物研究的跟踪仿制阶段;90年代到现在,我国进入了模仿创新阶段,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成功;而从现在开始,要进入原始创新阶段,“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跨越”。

  陈凯先介绍,中国新药研发已经逐渐走在亚洲国家前列,国内有147家药企涉足原研药,百亿药企数量由专项实施前的2家增至17家。《自然》杂志刊登文章评价:新药专项的实施推动中国医药从仿制向创新转型取得了显着成果。

  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药走向国际。截至2018年年底,超过280个通用名药物通过欧美注册,29个专项支持品种在欧美发达国家获批上市,23个制剂品种以及4个疫苗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乙脑减毒活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孩尔来福、口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等进入国际供应体系。”陈凯先说。

  技术创新,从治疗到全生命周期照护

  70年来,中国医学技术持续创新。老一辈医学科学家在早期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担当起我国科学研究的启蒙者和拓荒者,在世界上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实现肝癌早诊早治、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在广阔的未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实现肝癌早诊早治、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在广阔的未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

  196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显微外科技术,从断肢再植到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从足趾移位再造拇指到四肢组合移植,使众多患者得以康复。

  在我国着名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外科医生王国清教授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些年,要开刀救人,要培训当地医生,还要筛查,进行早诊早治研究。”令王国清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预防工作,那里的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已经大幅下降。

  “糖尿病是否可以预防?30年前,全世界都没有确定答案。”回忆起研究起步的情景,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光伟感慨,这项三代人30年的坚持,为全世界讲述了成功预防糖尿病的中国故事。

  眼下,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结构分析等取得重大突破;脑起搏器、骨科机器人、组织工程皮肤、3D打印生物材料、128排CT、3.0T核磁共振等关键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干细胞再生医学、芯片植入、脑认知计划,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都是未来非常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认为,生物医学与理工学科交融后产生很多诊疗新技术,如微创治疗、手术机器人、3D打印器官、分子影像等,生物医学已成为知识的汇聚点和创新的爆发点。

  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护是这些年的主要变化之一。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老年医学科、治未病科、身心医学科等一系列新科学。与此同时,5G通讯、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时代的高精尖技术也在医疗领域加速渗透。“针对脑卒中高发的现实,近年来,我国建立起三级防控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王陇德介绍,在筛查高危人群的基础上,开发院前急救App,与“120”急救联动;发布急救溶栓地图;建立远程网络及智能诊断中心,实现基层医院影像数据自动上传、人工智能报告自动推送、高级卒中中心对基层疑难病例溶栓取栓指导。

  集中力量推进各项创新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技术。

  自1984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开始,我国先后布局建立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我国建成卫生与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75家,总量位居各学科领域首位。

  自2012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20个疾病领域建设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千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并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序列,提升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技术转化应用能力。

  新的历史篇章正在书写。“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要求,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

责任编辑:叶路
标签: 沙眼衣原体;创新;中国医学科学院;仿制;治疗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用鸡胎分离培养沙眼病毒20世纪50年代末期获得成功。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要求,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