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原创新闻

17年前守护我们健康的人依旧在,17年后的“90后”来接力了

2020年02月27日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记者 尉洁婷

  浙江在线2月27日讯(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浙江在线记者 尉洁婷)2003年的SARS,2014年的H7N9,浙大一院可以说是全浙江的医疗救治的信心所在——有全国Top级的传染病学科,还有强大的医学团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当传染病再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17年前守护我们的人依旧在,而曾经被守护的不少“90后”也接过了守护的旗,用平凡实践着伟大。

  方强:浙大一院综合监护室主任医师,3个月前刚卸任综合监护室主任

方20ff71387eaa8568e9f3857cf4944a89.jpg

  方强

  安静的病房里只有仪器规律的“嘀嘀”提示音,病床上躺着浑身插着各种管子的患者,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这一幕对于方强来说,仿佛一下子把他的记忆拉回了2003年。

  那一年,非典肆虐,作为浙大一院的重症监护室专家,方强被派往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对SARS患者进行治疗,直到疫情结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自浙大一院成为最早的治疗新冠肺炎省级定点医院以来,在强大的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浙大一院的患者情况总体稳定。但随着之江院区成为全省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每天都有不少重症、危重症患者从全省各地转运而来。

  最危急的时刻,一直在场外进行会诊的方强,接到了新的“重任”。

  “方强,ICU方面没人比你经验更丰富了,医院想派你进去。”

  “行,没问题!”

  “你去,就是要把最危重的患者‘拉回来’!”

  “好!我一定拼尽全力!”

  2月1日,已63岁的方强临危受命,进入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重症监护室。

  “任务肯定是艰巨的,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病人活着,这样感染病科、呼吸内科的专家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治好他们。”方强说。

  周建英,浙大一院呼吸内科主任

周e2724819aab1ccc09ce9df8f8b733840.jpg

  周建英

  “这样的危重病人一定要注意细节!”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这种关键时期一定要注意细节!”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每天雷打不动的会诊,周建英是在同事的帮助下,坐着轮椅来的,“坐在轮椅上的会诊”持续了大半个月。

  “没事,就是1月15日那天在院内一次会诊结束时,不小心踩空楼梯,左脚受伤了。”但周建英不愿透露的是,这次可伤得不轻,左脚骨折,打了石膏,医生要求在家静养,可她却一天都没休息就回到工作岗位,“其实就是有点行动不便,其他都没问题的。”

  像新冠肺炎这样的新发疾病,她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2003年非典时,她是杭州市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患者的;2013年H7N9禽流感时,她带领团队“冲锋陷阵”。

  这一次,当她得知 “老战友”方强要进入隔离病房时,一点都不意外:“其实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方强说了,如果真的有需要,我们俩‘进去’好了。”

非典416c9a9196f066f12f553503f61b4bd0.jpg

  2003年抗击非典,左三为周建英,中间是方强,右三的浦其斌这次也奋战在隔离病房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周建英每天都在关注进展,在科室召开动员会、积极组织科室学习指南,不断提升临床基本技能。呼吸内科成为第一批进入负压病房的科室,派出了第一批前往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也派出了国家督导组成员,“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撑了起来”,说起整个团队,周建英抑制不住的欣慰和自豪。

  盛吉芳,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

盛bb140857a25943b73536e7121f2aa2d2.jpg

  盛吉芳

  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又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了。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的盛吉芳望着出院的患者满眼笑意。

  送走康复的患者,盛吉芳转身走进了楼里,这位60岁的感染病学专家还要继续回去坐镇指挥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打这场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自浙大一院收治第一名确诊患者以来,这位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诊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已经从一定数量的确诊患者肺部CT中总结出了一套“气象学”,用来识别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一天24个小时,这位60岁的专家每天有十八九个小时扑在防控与救治新冠肺炎疫情上。尽管已是华发藏不住的年纪,但她依旧是新型冠状病毒最惧怕的“劲敌”: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简单吃过早餐后就开始战“疫”,除了管理好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所有确诊患者,盛吉芳每天还要远程会诊全省各地一二十个病人,亲力亲为帮下面医院捋一遍治疗方案,把浙大一院的治疗方案同步到下面医院。

  治病救人,这是是盛吉芳从小的梦想。她从小就憧憬当一名医生,她的太爷爷和四爷爷是中医,在他们的影响下,学医的种子很早就在盛吉芳心里扎了根。“小时候看到村里的老人看病很困难,我就立志长大了要学医。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将所有志愿都填成医学专业。我觉得学医能治病救人。”

  她说,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起,她就深知这份责任将伴随一生。

  三位年纪加起来近200岁的专家,他们是专家教授,是大家眼里闪闪发光的“大神”;他们是患者面前,慧眼如炬救死扶伤的希望;他们更是众多医者憧憬、敬仰甚至追随的对象。

  更让他们欣慰的是:后继有人。

  摘下口罩,取下护目镜,满是压痕的脸庞还透露着些许稚气;脱下防护服,转身远去,早已湿透的后背映出超越年龄的担当。不是超人,没有铠甲,聚光灯下,他们只是浙大一院一群普通的90后。

  但他们用行动昭示:90后,在守护。

  吴晓鑫:请求将我安排回隔离病房

吴28fa3416f59cf1eeb217bd63f325ce3e.jpg

  吴晓鑫

  1990年出生的吴晓鑫是感染病科的医生,去年8月刚刚入职。1月19日,杭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入院,“正好那天我在庆春院区9号楼5楼值班,患者入院后我还给他完成了查体等工作”。按照轮转计划,2月份他原本会去血液科轮转,但疫情当前,他毅然写下请战书:我是党员,请求将我安排到隔离病房。

  吴晓鑫的老家在台州温岭,本打算过年回家的他,终究是失约了,“一年基本也回不了几次,我其实也挺想家的。”2013年作为学生参与H7N9禽流感疫苗研发的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新冠肺炎疫苗能早日研制成功。

  江小慧:对不起,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江cb7e3cd9b5a3e269d7d321384273503d.jpg

  江小慧

  1991年出生的江小慧,经历过H7N9禽流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战士”了。因为工作关系,她很少能有机会在家过年,今年除夕刚好没有排班,本来打算跟丈夫一起带着才2岁半的儿子一起回衢州老家过年。“老家比较有过年的氛围嘛,而且真的很少有机会陪伴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随着抗击疫情的号角吹响,作为将士的她又冲锋在前。

  “对不起,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江小慧给丈夫打了个电话。

  “没事的,我和爸爸妈妈都支持你,你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交给我。”丈夫的话让江小慧流下了眼泪。

  周九州:ICU的事情太多了,早已习惯

周九洲7a66372a09850e4143e7884a103a0c44.jpg

  周九州

  前几天,浙大一院员工的朋友圈,这张后背湿透的照片令很多人眼眶湿润,照片的主人公就是周九州,那天他刚下完夜班,照片是同事随手抓拍下的。

  1月26日,之江院区紧急启用,1月28日,作为科室第一梯队的成员,周九州在庆春院区上完班直接就被“召唤”至之江院区增援。“我是党员嘛,这个时候肯定要上的。”1991年出生的他,已经在监护室工作了5年,这次疫情救治,他进入状态很快,“ICU每天都是这种节奏,习惯了。”

  这次增援,他没有告诉父母,“之所有没有告诉他们,是不想让他们担心。”

  杨哲:我妈担心我,睁眼到了天亮

杨哲b9fb94984fe5e0378cf087c2fa54496f.jpg

  杨哲

  1997年出生的杨哲去年8月刚刚入职放射科,对于这个特殊的除夕,杨哲说自己已有预期。“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心里肯定早有准备,早晚有一天会遇到的。”

  因为需要和患者近距离接触,尽管做好了全套防护措施,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是不能回家的。杨哲说除夕前,自己给家里打了电话,说了不能回家过年,并且可能需要到抗击疫情一线工作。

  “我父母都鼓励我,说让我好好干,保护好自己,他们支持我。”杨哲说到这里,眼圈有点微红,“后来我才知道,我妈妈担心了我一个晚上,睁着眼睛到了天亮。”

  盛运云:领证的日期又要往后推了

盛运云61aaf03cb90d767dc34546e42fe12e31.jpg

 盛运云

  在监护室工作的盛运云出生于1991年,给我们回拨电话的时候是20:52,完成交接班的他刚从病房出来。1月28日,这个日子他记得很清,那天接到民政局通知,原本他和未婚妻预约的2月2日登记领证被取消了,于是他又重新预约了2月12日。不过这一次,他自己失约了。

  1月28日晚上,一个很急促的电话,要他第二天一早增援之江院区,“我未婚妻就哭着帮我收拾行李,把能塞的全都塞进行李箱,有种送我‘上战场'的感觉。”其实,盛运云的未婚妻是省血液中心的一个医务工作者,这段时间为了保障临床用血,工作任务同样也很重。“她也理解的,领证的日子只能继续往后推了。”

  守护,是相互的。

  自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向浙大一院捐款捐物,致敬“白衣战士”,共同抗击疫情。

小学生b91ed824aabbd3b802bf6b6f7e5e61fc.jpg

  小学生为医护人员敬礼

  1月31日,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戴着眼镜的小学生匆匆走进浙大一院急诊大厅,将装着一封感谢信和1000元现金的卡通信封放在桌上,“啪”地向医护人员敬了个礼,鞠了个躬,腼腆地说了一声“你们辛苦了!”然后转身离去。

  2月4日,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村支书宁德良致电浙大一院,表示被医护人员们不计个人得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拼搏精神所深深打动,要代表航川村乡贤会的200多名村民把15万元捐赠给浙大一院。

  2月10日,一架轰鸣的直升机降落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一个个装满医用防护服的箱子,从直升机上搬出,这是由海外华人通过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定向捐赠给浙大一院和其他区县医院的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月21日,吉利控股集团联合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在此前捐赠医用防护物资的基础上,又将国内首个CN95高效复合空调滤芯的健康车吉利嘉际捐赠给浙大一院,用于支援浙大一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调配,为一线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

  从直升机直飞运送防护物资,到民间自发捐N95口罩、医用防护服、护目镜。感谢你们的守护,一直在身边。

  (本文图片来源:浙大一院供图)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周建;方强;医护人员;吴晓;传染病;九州;肺炎疫情;隔离病房;感染病;团队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2003年的SARS,2014年的H7N9,浙大一院可以说是全浙江的医疗救治的信心所在——有全国Top级的传染病学科,还有强大的医学团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当传染病再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17年前守护我们的人依旧在,而曾经被守护的不少“90后”也接过了守护的旗,用平凡实践着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