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原创新闻

[爱国情·奋斗者]彭淑牖:四国荣誉院士 一身中华风骨

2019年08月19日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尉洁婷 通讯员 周伊晨 黄颖 方序 王意菁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尉洁婷 通讯员 周伊晨 黄颖 方序 王意菁)“我眼不花,手不抖,还有很好的判断力,还能继续为病人服务。”当被问到87岁了怎么还能继续站在手术台上“执刀”,浙大二院外科学教授彭淑牖是这样回答的。


  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在彭淑牖66年的外科学从医历程中,他不仅在外科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也引领了中国外科医生走向世界外科舞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这位87岁的外科学老教授的身上,是中国医者的风骨。

image.png

八旬高龄做完手术的彭淑牖教授在手术室的休息室用餐


  “杏林长青”的神刀手

  1953年,21岁的见习医生彭淑牖目睹恩师余文光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患者在术后发生了胰漏——这是胰腺癌手术最凶险的并发症,也是当时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当具有强腐蚀力的胰液发生泄漏,患者的致死率高25%~50%。

  在当时,手术缝针的针孔比针眼大,而胰液不像血液会凝固,缝合后会留下尚未愈合的针孔,而这些针孔让胰液不断渗出最终导致手术失败。怎样才能堵住这些针眼呢?

  直到今天,游泳依旧是彭淑牖最爱的运动之一,而最终解决胰漏问题,竟也是因为游泳。

  彭淑牖在游泳过程中发现了扎裤管防水的细节,一个“扎”字让彭淑牖灵感涌现。是不是扎紧了胰腺,胰液就出不去了呢?他开始在动物身上尝试各种“捆绑”的办法,最终发明出了解决胰漏问题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将肠子的断端卷袖子一样向外翻,然后将胰端套入肠子,与肠子的内层缝合起来,再将翻起的肠子原样翻回来,与胰端捆牢,几道防线就将胰液阻个水泄不通。”2002年3月18日,作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为数不多的具有异国身份的医生,彭淑牖受学会主席邀请,用流利的英语、简单形象地介绍了这一发明。在座的外科精英们惊叹不已,在西方一向占优势的外科领域,竟然有中国人走在了他们前面。

image.png

2004年彭淑牖教授接受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证书

  这个来自广东医生世家的医生,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股向疑难禁区发起挑战的勇气,他坚信医学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在西方占有绝对优势的外科领域。“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这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巧妙的方法,成为外科手术中胰肠吻合口漏的克星,2010年着名学者Emmanuel Buc在影响力较大的杂志J Gastrointest Surg以“彭氏捆绑式吻合术”为题发表了前瞻性研究,证实其可靠性。他所主刀实施的300多例胰腺癌手术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许多胰腺癌病人也因此获得了新生。这种方法迅速在国内推广,统计显示,国内有文字记载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已做了4000多例,而胰漏的发生率仅为0.5%。

  第一个完成肝脏第八段切除术、第一个实现肝尾叶完整切除……随着如今手术器械的改进,许多以前的手术禁忌也有了手术的可能,但在尚没有器械帮助的时代,用外科技术的手段挽救病人,彭淑牖做到了。

  “我上礼拜在广东和学生一起做手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彭淑牖依旧在行医的路上,起码3、4个小时的复杂手术,有他在关键部位、关键时刻的执刀,让不少已经是国内顶尖外科教授的学生们都安心不少。因为他经历过更艰苦的环境和更艰难的手术条件,但他都成功了,所以这位“杏林长青”的神刀手是最可靠的战友。

image.png

彭淑牖教授在为同行授课


  “化繁为简”的创新者

  “我教育我的学生,手术要用‘三分法’。”分辨位置、分离解剖、分别处理——对于任何一台外科手术,思路清晰的三分法是彭淑牖一直教育学生的。

  在彭淑牖的字典里,如何把外科手术“化繁为简”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而在其中彭氏电刀是最值得一说的发明。

  1988年,时任医院外科主任的彭淑牖看着病人因为肿瘤长在大血管包围的肝尾叶处无法手术而离开人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为这些病人实施手术。”

  在此之前,不少国家在肝尾叶切除手术方面有过尝试,例如法国将“肝叶切除”改为“肝段切除”,美国则使用超声波击碎肝细胞技术,只是中国的肝癌患者往往伴随肝硬化,“7万块一把超声刀,但是要掌握好超声刀的力度很难”,就算有了设备,手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超声刀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击碎”的想法确是可以借鉴的,就像农民用带齿的农具翻耕硬化的土地,那么硬化的肝脏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刮吸法断肝术”应运而生。所谓“刮”就是在手术中运用刮耙将肝组织刮碎,“吸”则是用吸引器将刮出的碎屑吸除,露出肝内的大小管道,根据血管的大小,分别进行电凝或结扎处理。这样不仅增强了止血效果,减少了出血量,而且减少了异物的残留,清晰了术野,使手术时间缩短了四成。

  虽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是彭淑牖感到仍有缺憾。在外科手术中,时间是个十分关键的要素,一旦超出止血时间,器官的细胞就会大量坏死,但是“刮吸法断肝术”中需要多种器械,钳刀、镊子、吸引器、电凝刀交替递送消耗了大量时间。能不能将传统手术中的“七刀八剪”合并成一把刀呢?

  “那时,我脑子里成天想着这件事,有时晚上刚睡下,想到一个点子,又动手起来试一试。”听诊器的金属管、圆珠笔的塑料管,只要能想到的,彭淑牖都一一实验。

  经过数不清的尝试后,1992年,彭淑牖终于研发出一把既能刮耙切割,又能吸引电凝的手术刀——“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这把多功能手术解剖刀解放了外科医生的双手,让被视为疑难杂症的肝尾状叶癌的手术实施成为可能,使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目前这把刀已被国内外600余家医院广泛采用,这把手术刀也因此被命名为“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刀”。

  把病人放在心里的医者,并不执念在自身技术一定要超群,让更多的医者能够掌握“救命”的方法,挽救更多的病人才是彭淑牖这位长者一直在坚持的创新。

image.png

2018年全国医学人工智能创新高峰论坛上彭淑牖教授作大会报告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引路人

  “我很钟爱这份工作。我的本职工作是外科医生,能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是我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我还要继续努力。而我能够带出一批学生,好让他们去挽救更多的病人。”

  浙大二院外科副主任李江涛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他第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时,已经帮他改过PPT的彭淑牖早早地来到会场,在最靠近他演讲的位置坐下。

  “他当时担心我会怯场,然后也怕我们第一次在国际上做报告,有些外国专家的提问会理解不清楚说不好,所以他在旁边可以帮助我。”

image.png

彭淑牖教授与学生、同事们讨论

  彭淑牖的学生里已经有26位博导、4位长江学者。上海瑞金医院外科主任兼上海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彭承宏、上海新华医院副院长刘颖斌、上海市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徐军明、武汉同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秦仁义、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嵇振岭、汕头大学附属粤北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黄从云、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研究所长兼国际肝移植学会主委万钧、哈尔滨医大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李兵教授、常州市中医院外科主任柳咏、山西医大一院大外科主任刘建生、内蒙医大附一院长孟兴凯、睆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陈晓鹏、安徽医大附二院肝胆外科主任刘付保、河南医大附一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薛建锋、江西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李其云、吉安市一院外科主任何小伟、深圳罗湖区医院外科主任李海军 通辽市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冯雪冬、上海华山医院外科副主任杜建军、上海华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史留斌教授、广西肿瘤医院外科潘金辉主任医师、东莞医院白明东主任医师;在浙江省内,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外科主任王先法、肝胆胰外科主任曹利平、洪德飞教授、许斌教授、陈灵华副教授、钱浩然主任医师以及骨科主任范顺武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牟一平教授和浙二医院外科主任吴育连、浙医二院外科副主任李江涛教授、还有梁刚、施小宇、沈宏伟、徐斌副主任医师,大肠外科王建伟教授等、宁波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陆才德、台州中心医院外科主任方哲平、绍兴中心医院院长马高祥、浙江省中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杜卫东、湖州市一院陈秋强教授、温医附二院外科主任周斌以及浙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副主任陈高教授和骨科陈维善副主任、陶惠民副主任等都是“彭家军”成员。

  这些已经是国内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即便现在也依旧和彭淑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为彭教授庆生、邀请彭教授做复杂的手术、向彭教授会诊疑难病人……现在他们已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在手术台上比较严格,虽然不会骂,但是会指出问题。下台之后也要讨论不足,进一步改进。”彭淑牖经常教导学生,做手术最重要的是诊断,不要一味追求开刀数量,要讲究质量,每个手术都要充分准备,术前心中有数,术后回顾改进,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

  如今已经87岁高龄的彭淑牖教授依旧活跃在临床和研究的一线:在医院为疑难患者会诊,在手术台上做复杂的外科手术,在国际国内的各个学术会议上或为医者们传道授业解惑,或为学生们指点壮胆。

  “彭教授,您觉得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这几十年,首先是拯救了一大批病人,这些人原先被认为无法治了;第二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让他们能够去为更多的病人服务;第三是发明创造了对外科学有实用促进意义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注重临床的实践;最后就是为国争光。”

  “因为这些意义,我人生无悔。”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教授;外科主任;副主任;外科学;外科;胰液;外科医生;医院外科;外科手术;杏林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img.zjol.com.cn/mlf/dzw/zjjkw/ycxw/201908/W020190820358386876671.jpg

“我眼不花,手不抖,还有很好的判断力,还能继续为病人服务。”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在彭淑牖66年的外科学从医历程中,他不仅在外科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也引领了中国外科医生走向世界外科舞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这位87岁的外科学老教授的身上,是中国医者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