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2019年09月16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李瑞婷

  体检报告中有两颗胆囊息肉会不会是肿瘤,要不要做手术,吃药可不以消掉?朋友是个年轻白领,家里离上班地方开车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每天早早起床,不吃早饭就去上班。她参加工作才3年,体检就发现胆囊息肉,很是紧张,网上一查,这不要变成胆囊癌的吗?郁郁寡欢,感觉人生已达低谷。有同样困扰的,我猜不止她一个。今天我们就针对胆囊息肉,好好聊一聊。

  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

  临床上大多数息肉是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少部分患者因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约为4.5%~8.7%。

  胆囊息肉可根据病理特点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类。肿瘤性息肉,也称为真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非肿瘤性息肉,也称为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其他少见的还有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等。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这个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下就常见的几种类型息肉进行阐述。

  (1)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约占60%,实际上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常为多发,直径多<10 mm,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证明其癌变几率为零。

  (2)炎症性息肉,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隆起或结节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相关,一般直径<5 mm,目前尚无癌变报道。

  (3)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组胆囊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胆囊壁发生肥厚性改变的病变,多为呈良性经过,其是否恶变仍存在争议,癌变率较低。

  (4)腺瘤性息肉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2.3%~4.1%。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腺瘤性息肉常单发,胆囊体、底部为好发部位,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为胆囊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20%~38.9%,但从腺瘤到恶变所需的时间还未明确。

  (5)息肉型胆囊腺癌,即息肉本身已经癌变,所占的比例极小,约为0~0.7%。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只有少部分类型息肉潜在癌变或已经癌变,如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病和息肉型胆囊腺癌等。

  胆囊息肉,一刀切吗?

  临床上诊断胆囊息肉,首选超声,但对其良恶性的判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增强CT、超声内镜及胆囊造影等,可作为补充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方面,尚无药物可消除胆囊息肉,所以手术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那么,是不是一发现胆囊息肉就要赶尽杀绝,一刀切?

  答案是否定的!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息肉”为胆固醇结晶,或胆囊胆固醇结晶经利胆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不论息肉具体大小,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大部分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无须过分担心,可以长期存在,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不需行手术干预。小部分胆囊息肉可能引起恶变,需要医生确诊后给以手术治疗。对于暂时不适合手术的胆囊息肉,需定期超声检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具体多少时间复查随访,最好根据医生建议。

  存在的争议,过度治疗 or 治疗不足?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胆囊癌,当前手术治疗的目标是预防胆囊癌,因此对于明确哪些息肉已经恶变或正在发生恶变,进而决定哪些患者需要切除胆囊,给目前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过度治疗,即指做了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术,损伤了胆囊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疗不足,主要指延误手术,造成病情加重与手术风险增大。目前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以10mm作为胆囊息肉手术治疗的临界值”是否正确;“胆囊切除术,还是保胆取息肉术?”。个人认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遵行指南的同时也必须针对个体情况进行制定个体化治疗或随访方案。

  综上所述,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不必人人自危;息肉也有真假之分,大多息肉是良性病变,只少数“不良分子”会癌变;定期观察是基本,手术治疗是根本,但要避免过度治疗,保留胆囊功能,同时避免治疗不足,争取在癌前病变阶段及时清除。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胆囊息肉;息肉;胆囊;胆囊癌;癌变;肿瘤;体检;治疗;腺瘤;腺瘤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