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止痛药会“成瘾”吗?
2019年10月30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李文秀

  疼痛是不舒服中最常见的表现,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作为人类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是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的体验。疼痛是健康受到威胁的信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指针之一,也是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的标准之一,

  作为一名骨科护士,经常在查房和病友之间的交谈中听到:「疼痛像针刺一样,不一定什么部位,不能触碰,导致夜间睡不能睡,也不能走路,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难以忍受!」。有些病人和家属会说:「用了很多止痛药,和止痛方法,效果不明显。大夫说让我用阿片类止痛药,我吃了两片,担心以后不能停药或再上瘾,就更麻烦了!」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许多病人一定要等到疼痛不能忍受的时候才会告知护士和医生,采取药物治疗。
  看起来,患者和家属对于疼痛药物的应用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对于疼痛管理的健康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临床上常见的几个误区有:

  误区一:止痛药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缓解疼痛是提高疼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疼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 对于临床肿瘤患者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要求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误区二:能使用哌替啶,坚决不使用吗啡。临床上哌替啶的止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 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哌替啶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本身会产生疼痛,国际上不提倡将哌替啶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误区三: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中毒。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是根据疾病和患者的耐受程度决定的,无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副作用的剂量。

  误区四: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增加用药剂量意味着成瘾。 服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这是由于疼痛的强度增加了,或是产生了药物耐受。 对剂量需求的增加并不是吗啡成瘾的信号,随着疾病的缓解,疼痛的减轻,吗啡药品的剂量是可以逐步减少的

  误区五: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用阿片类止痛药。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睡眠、食欲,减低抵抗力,从而使疾病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疼痛大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得到很好的控制。

  误区六:吗啡剂量越大,说明病情越重。疼痛是一种主管感受,具有显着的个体差异性,相同的疼痛强度所需要的止痛药剂量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患者需要高剂量的吗啡才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因此,吗啡剂量的大小,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能由此估算生存期的长短。

  误区七:一旦使用阿片类药物,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可以逐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吗啡日用药剂量在 30 mg-60 mg,突然停药不会发生意外。 长期大剂量用药者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综合征,应逐渐减量停药。

  在减轻疼痛、保证疼痛治疗有效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用药的效果及副作用,为医生提供调整药物的依据。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疼痛;疾病;误区;阿片;吗啡;哌替啶;治疗;止痛药;护理效果;人类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