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多地“跑步入夏”,更可怕的是,这才刚刚开始…夏天不仅炎热,暗藏的健康危机也不少,那么现在特别准备了一份“防暑手册”。
一.5类人要注意防暑。①“老者”: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循环系统功能衰退,导致散热不畅。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时调整身体,会导致局部散热受阻。②“幼者”: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不利于散热。③“孕者”:孕产妇由于怀孕或产后身体虚弱,如终日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易中暑。④“训者”:高强度运动、训练者,主要指运动员、军人等需要高强度训练的人群。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⑤“劳者”: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主要指出租车司机、炼铁工人等需要在高温环境下长期工作的人群。环境温度太高,使得人体自身热量升高,热量无法排出,人就容易中暑。
另外,除了上面提到的五类人,户外作业者,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长时间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也容易中暑。
二. 患这些病更容易中暑。1.心血管疾病。2.感染性疾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令机体产热加速。3.代谢性疾病。4.系统性硬皮病。5.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患者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积蓄在体内,自己却不知道或自觉症状出现较晚,可能引起中暑。
此外,夏季常服降压药、胃药、抗抑郁药、解热镇痛药和部分感冒药等时,也增加了发生中暑的可能,要格外注意。
三. 预防中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避开高温时段出门。上午11点至下午2点,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也是中暑的高发时段,人们尤其是老人、孩子和孕妇等高危人群,要避开这个时段出门。如果不能避开,出门时要做好防护(比如戴太阳帽、打太阳伞等),在高温下待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建议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旦出现不适,可以随时使用。另外,出汗多时,除了多喝水,还要稍微吃点咸食物,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2.在屋里洒一两滴风油精。风油精里的薄荷油,有提神醒脑的作用。3.出现轻度不适(如心慌、恶心)时,可以熬一些生姜水喝,有降温解暑的作用。4.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5.用麦冬、五味子泡水喝。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有利于防暑。6.适当吃一些西瓜。凉拌或清炒西瓜皮都是解暑利器,不过,糖尿病患者慎吃西瓜。7.家中常备绿豆汤。经常喝绿豆汤,可以解暑排毒。8.闷热天气时不要出门锻炼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中暑的表现形式很多,除了常见的头晕、心慌、乏力等,还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体质比较差的人,即便在温度不是很高的室内,也可能出现上述不适。
如果患者出现轻度中暑,要尽快去阴凉的地方,解开衣领,喝一点水,用湿毛巾擦拭或溻渍身体,也可以喝一些藿香正气水。切记不要冲凉水澡,因为凉水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甚至可能加重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