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原创新闻

医共体余杭样本:从医联体到医共体不是简单改一个字

浙报三端融合新闻直播间:陆永林、袁红、汪晓静

2019年08月3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王昵 黄洁菁

  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王昵 黄洁菁)杭州,可以说聚集了浙江省乃至长三角最丰富、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样一个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该如何突围找准差异化定位,建设好县域医共体,一直是余杭医共体在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2019年,浙江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余杭医共体改革建设亮点纷呈,不仅为浙江、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余杭样本”。

  8月29日,“践行初心使命,共筑健康浙江”浙报集团三端融合新闻直播间邀请到了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陆永林,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和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南苑分院院长汪晓静,来与大家分享余杭经验。

陆永林等.jpg

  摄影/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曹杨

  从“医联体”到“医共体”

  不是简单地改一个字

  10天前,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余杭区人民政府大楼里,“健康余杭智慧云”正式上线。

  余杭老百姓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无卡就诊缴费,在线查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向家庭医生咨询健康问题。

  这是余杭在医共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布局。而在这背后,则是余杭县域医疗资源的“互联”与“互通”。

  “从‘医联体’到‘医共体’,是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的过程。这不是简单地改一个字,而是人、财、物、信息的打通。”余杭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陆永林表示。

  在医共体建设之初,余杭区委区政府就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推进余杭“三个全域”建设的现实需要,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挂帅医共体管委会。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全省一流医共体,培养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流的全科医生团队”,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对余杭医共体改革设立的三大建设目标。

  如何建?余杭在改革机制上下了大功夫。“从区域卫生规划和方便群众就医角度出发,在医联体基础上,余杭形成了全省唯一由5家区属医院作为牵头医院,20家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5个医共体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陆永林介绍。

陆永林.jpg

  摄影/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曹杨

  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医共体改革中必须突破的重点。对此,余杭先后出台了18个政策文件,并逐步形成了“两统两放、三保三提”改革机制,即统一法人代表下放人事权力,统一管理体系下放管理权限;通过“三医联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财政投入保障“三个”保障,狠抓医院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来促进医共体改革攻坚。

  “我们通过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法人管理,由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兼任成员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法人,使县乡村医疗机构成为了‘一家人’。”

  家住老余杭的张大伯最近对余杭医共体建设深有体会。前段时间,他因为咳嗽去了余杭二院拍了一个肺部CT。最近暑假他到临平来带孙子,结果又咳嗽了。再回余杭二院要近1小时的路,张大伯不太愿意回去。原本,他想着在临平的医院看病,又要重新拍片了。可没曾想,余杭一院的医生告诉他,他之前在老余杭拍的片子,电脑立就能看到,不用重新拍了。通过云影像功能,张大伯打开手机上的“健康余杭门户”还能看到自己的CT片子。

  让群众好看病,让数据多跑路,这得益于余杭医共体在智慧健康建设上的深入推进。面向患者,“余杭智慧健康云”建立了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汇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医疗健康服务记录,患者挂号预约、报告查询、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等一站搞定。

  面向医共体单位,“健康余杭智慧云”还能实施科学绩效精细化管理,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转化为数字分析模型,实现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签约服务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的精细化管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哪些学科是老百姓最需要的,

  就先把这个学科融合发展提升起来”

  “我们用一张网,把5个医共体单位串了起来。”陆永林表示。据统计,今年以来,余杭县域就诊率达90%,基层就诊率57.03%,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康获得感和满足感正在逐步增强。

  医共体牵头医院的救治能力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提高、公共卫生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这是陆永林在内心给自己暗暗下的目标。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也得到了“家人们”的一致认可。

  2019年2月,余杭一院与乔司、星桥、运河组成了医共体,成为“一家人”。而在这之前,余杭一院是浙大二院的医联体单位。2014年,余杭区人民政府与浙大二院签署合作协议,余杭一院正式冠名为“浙大二院余杭分院”。

  5年来,在余杭一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的带领下,医院形成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余杭一院——省级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五级诊疗模式早已深入人心。今年8月,余杭区人民政府与浙大二院开启第二轮合作,余杭一院更名为“浙大二院余杭院区”。

  作为省委省政府医联体建设和医共体建设的“交通枢纽”,袁红倍感压力与挑战。“建设县域医共体,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基层诊治救治能力,从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自己一定要让基层的医共体成员单位能享受到与医共体牵头单位、省级医院医联体单位同质化的医疗提升。”

袁红.jpg

  摄影/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曹杨

  为了迅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余杭一院医共体率先开展“一院一品”,根据分院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深化学科融合,设立融合学科。

  “哪些学科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就诊量最高的,是最容易让老百姓来回奔波于县级医院或者省级医院的,我们就选这个学科做融合发展,把基层的学科发展起来。”这一想法,源于余杭一院在医联体建设中的经验。

  “我们让医院的主任或者骨干派下去担任主任,把这个学科建起来。再请上级医生,包括省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分时段坐诊。同一个科主任带领,同一个学科规划,省级医院的先进理念与学科发展水平很快就能深入浸透到基层分院了。”

  医疗服务能力上升了,老百姓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也就提升了。今年上半年,乔司、运河、星桥三个分院的半年度门急诊都有明显提升,其中运河同比增长了12.95%。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医共体成员单位间的温暖连结。

  “社区医院是服务患者最前端的窗口,

  公共卫生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随着单位医疗水平的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干劲也更足了。”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南苑分院院长汪晓静表示。在医共体建设中,出现过一些声音,担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改革过程中,职能渐渐向看病侧重,而忽视了公共卫生工作。

汪晓静.jpg

  摄影/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曹杨

  而事实则恰好相反。作为县域医共体最小的成员单位,社区医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服务群众最前端的窗口,也是“健康中国”所提倡的从治病向防病转变的重要一环。

  为了加强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余杭五院医共体以推进十四项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做好公卫管理。

  一是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上,医共体组织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人员选拔考试,补充团队力量,同时优胜劣汰,提高签约团队人员素质;邀请总院专家、专科医生和专科护理人员加入签约团队,参加医共体公卫综合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交流会,拟定《关于加强医共体内签约服务工作的方案》、《医共体家庭签约服务绩效方案》,融合签约绩效,提高签约质量。

  二是推进模块化发展。三个分院分别负责几个模块,南苑分院牵头妇幼保健、精防模块;临平东湖分院牵头传染病、计划免疫模块;开发区分院牵头重点人群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模块,重点推进,做到“牵头管理,差异发展,整体推进”。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导考核机制。建立日报、月报、周报制度,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实时掌握医共体内的各条线公卫进展。召开季度会议1次,梳理好的做法3条,存在的问题6条,三个分院同步提升与整改。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余杭;健康;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家庭医生;分院;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杭州,可以说聚集了浙江省乃至长三角最丰富、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样一个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该如何突围找准差异化定位,建设好县域医共体,一直是余杭医共体在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8月29日, 践行初心使命,共筑健康浙江浙报集团三端融合新闻直播间邀请到了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陆永林,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和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南苑分院院长汪晓静,来与大家分享余杭经验。5年来,在余杭一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的带领下,医院形成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余杭一院——省级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五级诊疗模式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