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一鸣 通讯员 金海燕 张弛)“我为什么要当医生?因为那时候有很多战士由于医药物资缺乏而牺牲,多可惜啊,那些年轻的生命!当时我就在心里发誓,将来我一定要上医科大学,当一名好医生,去救治更多的人!”
17岁,被编入随军医院做卫生员,亲眼见过战友在眼前牺牲,也从死神手里夺回过生命;30岁,进入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65岁,本可以颐养天年时,却选择去下沙卫生院组建外科……“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在多年的医生生涯中,曲福仁一直秉持着“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年轻的生命在眼前逝去
坚定了他学医的“初心”
曲福仁的家乡在山东威海荣成市石岛西南海村,那是黄海边一个全民投入抗日斗争的英雄村落。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在家乡犯下残暴罪行后,曲福仁决定一定要为保家卫国做点什么。
在13岁那年当上了村儿童团团长,除了要完成站岗放哨、盘查敌人奸细、送鸡毛信、宣传团结抗日的任务外,曲福仁还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勇敢——为八路军送粮。为了躲避白天敌人的飞机和军队,曲福仁就走一晚的夜路去送军粮。
有了童年参加抗日斗争的经历,曲福仁在16岁时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他先做了警卫员,后编入随军医院做卫生员。从这之后到全国解放,这段艰苦岁月中护理伤员的经历,让学医的想法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47年蒋介石全面进攻山东,我们就跟着军医院随军队转移,当时我们护理的伤员大部分都是截了肢,没办法独立行走的,我们就抬着担架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中行动。最终,带着伤员躲在村子北边的山洞中。”没有消毒碘酒、绷带要清洗后反复使用,甚至连镊子都是用竹子做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曲福仁坚守上级的“有你们在,就有伤员在”的命令,在山洞里看护那些重伤战士达三个月的时间,并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如今,当曲福仁回想起当年艰苦的经历时,他总说:“有机会还想回青岛,去那个山洞再看一下。”
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年仅18岁的助理护士曲福仁在徐州主战场跟着老同志在隆隆炮声里,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场救护工作。后来部队转移,战地医院转至安徽萧县。在战争中,他们收治了大量伤员。其中有十二名破伤风重症病员,由于他是护理班里唯一的共产党员,首长就将护理这批重症病员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
曲福仁瘦弱的肩膀独自担负起照顾所有破伤风病人的重任。经过数十个不眠的夜晚,凭借超凡的坚韧和超乎年纪的沉着,他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五位同志的生命,荣立淮海战役三等功。
然而,说起在抗战过程中照顾伤员的岁月时,曲福仁想到更多的是年轻生命在眼前逝去的场景:当时医药物资严重匮乏,给患者做截肢手术,都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铁锯来做的。很多伤员咬着毛巾也依然会发出惨叫,甚至昏厥过去。
“那时的医疗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仅仅是破伤风,只能眼瞅着其余7名年轻战士丢掉了性命。”从那之后,曲福仁就坚定了要当名好医生,救治更多生命的信念。
褪下军装,穿上白大褂
患者都称他“曲一刀”
新中国成立后,曲福仁并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足,1950年他自费上了夜校。
1960年,曲福仁褪下军装,先后被分配至杭州市卫生局及市委宣传部工作,经常要与医院打交道,这让他更加“心痒痒”了。揣着一颗想当医生的炽热的心,曲福仁向单位递交了学医的申请,领导说,“既然他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就让他去吧。”
于是,30岁的曲福仁进入了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和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同学一起学习,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此,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就想多学点知识”。
1965年,曲福仁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随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队去了东阳工作。普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骨科……曲福仁每天都要做上7、8台的手术。有时遇上小儿白喉发病的患童,更是要分秒必争,连医用手套都来不及戴上,就在门诊的诊间把患童气管切开、打开气道、插入管子。“戴手套耽误了时间,孩子可能就没了。”
在东阳工作一年后,曲福仁回到了杭州,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临床一线工作。有了理论的支撑,加上多年医疗事业的工作经验,他的医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我们住在医院公寓,手术室一周常有三四次深更半夜喊我起来做急诊手术,到后来邻居还因晚上睡不好觉,向医院反映要求调换公寓。”
凭借在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技术,曲福仁在临床上很少使用高级抗生素,在他看来,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基本抗生素已经是最好的药了。“我们外科医生一定要做到诊断准确、手术干净利索。只要把病灶彻底解决了,自然就不需要使用那些高级抗生素了。”
从1965年毕业至1995年1月离休,在这30年间,曲福仁先后开展了浙江的第一例全结肠切除手术、第一例针灸麻醉下的脾切除手术加脾肾静脉分流术、第一例正规右半肝切除术。由于对危重疑难病人的诊断准确,抢救果断,成功率高,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他被患者誉为“曲一刀”。
三次承担援外医疗任务
离休之后依然投身于医疗事业
2012年9月,《钱江晚报》刊登了一组《同在赤道几内亚奋斗过的老友们,你们可好?》的连续报道。几位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过赤道几内亚的老人们想要把当年的工作生活重新汇编成纪念册,寻找当年的队友,而“曲队医”就是老人们反复提起的人物。
这位让大家伙儿惦记的“曲队医”就是曲福仁。老人们仍记得当年的他是如何催着队友服用抗丝虫药,如何连续几个昼夜不睡抢救重症腹外伤的队友,如何一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为非洲患者实施腹外伤手术……
1974年在赤道几内亚的一个夏夜,县长急匆匆找到援非医疗队的曲福仁,说有辆大卡车翻车了,现场有大量伤亡。他匆忙赶往车祸现场,经过初步检查,这场事故有30余人当场死亡,只有一位年轻的男子尚有一丝微弱的呼吸。因为腹外伤,伤者腹股沟疝嵌顿小肠破裂并且直接暴露在破裂的腹部外面,生命岌岌可危。
经过现场简单处理后,伤者被送回医疗队。在一位护士的帮助下,曲福仁先为伤者打了麻醉,再用盐水清洗小肠。随后,他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独自一人为伤者进行小肠修补术,并将小肠填入腹部,再进行腹部修补术,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整个手术历经三个多小时完成后,患者被送到县医院,年轻的生命重获新生。
1983年2月5日,医疗队员们正准备晚餐时,突然院方驱车14公里前来呼救:“发生车祸,有8人受伤,快来医院抢救!”曲福仁当即组织六名队员赶到医院。伤员中有一位名叫拜莎的姑娘,脸色苍白地躺在急救床上,血压不断下降。曲福仁拿起针筒在她腹部一刺,断定是腹腔内脏出血后,立即走上手术台,打开腹腔,果然内脏已经破裂,溢出有2000毫升血,右肝呈纵横交错的全层裂伤。经过四五个小时手术,病人脱离了危险,而曲福仁却已经累得几乎站不住了。
中非医院院长紧紧握住曲福仁的手说:“你们今天成功做的这例手术,在我们中非还是第一次!感谢你们!”此外,中非国家元首科林巴也特别表达了感激和赞扬,他说:“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能成功施行这样的手术,在中非是史无前例的!”
曲福仁挥别妻子儿女共三次远赴非洲承担援外医疗任务,以精湛的医术受到队友和非洲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同时,他也获得了中非国家元首授予的二级荣誉勋章。
1995年1月,曲福仁离休了。本可以颐养天年的他,却因当时下沙卫生院院长三顾茅庐“重出江湖”:组建外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有次患者听说不是我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从手术台上爬起来就要走。后来我只能一直站在手术间,全程陪同患者做完手术。”下沙卫生院渐渐打开局面,曲福仁获得了周边患者的信赖。有一位因静脉曲张引起内踝溃疡60多年的患者,久治不愈的他慕名来到下沙卫生院,曲福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他的病痛……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凭借规范的医院管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1996年,曲福仁获下沙乡人民政府嘉奖表彰。
从战地军医到外科医生,曲福仁表示他只不过是在不断地以“准、稳、精、细、快、勤”的水准要求自己:准,是诊断要准确;稳,是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稳;精,是要做到聚精会神;细,是要做到凡事细心应对;快,是手术过程要快,为患者免除不必要的疼痛;勤,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奋精神。
2011年,81岁的他完成了最后一例外科手术。
在漫长的医生生涯中,曲福仁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人民的医疗事业。他日夜不停地钻研医术,千方百计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一年365天无休息日是他的生活常态。其中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研究,在当时已达到省内领先。
“作为一名医生,要做到德艺双馨、精益求精。当面对生命时,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曲福仁说,“这是我的使命担当!”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