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7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蒋明)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也是传统中医疗法“冬病夏治”正式开贴的日子。上午就有不少市民来到浙中医大二院,贴三伏贴、扎针灸、开中药,治疗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的疾病,增强抵抗力。
头伏来了,梅雨却还没走,今天杭城的气温低得不像是入伏的样子。据气象部门预计,本月17日之前,浙江都不大可能出梅了。
贴敷现场,记者也和几位正在等待治疗的市民聊了几句。一位大伯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连着三年都来医院贴三伏贴了,头两年伏天的气温都很高,像今天这么凉快还真蛮少见的。天气噶凉快,对三伏贴的治疗效果有影响吗?
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天气“凉快”,三伏贴还有效吗?
大伯的不解可能也代表了许多人的疑惑。为此,记者特意咨询了浙中医大二院风湿免疫病专家王新昌主任中医师来解惑。
“入伏的日子是由农历和干支时间确定的。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节气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庚’是古代的‘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第七位。简单来说就是夏至之后的第21天就是入伏。”王新昌主任说,无论天气热不热,到了这天就是入伏了。
那么,气温不高,贴三伏贴还有效吗?“没有问题,是有效的。”王新昌主任说,首先,这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原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其次,三伏是一个时间段,并不是一天。有些患者提前一天或者推迟一两天来贴都是有效的。虽然今天气温不高,但是人体阳气是充足的,气血通畅,药物容易深达穴位经络,一些冬季易复发的疾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新昌主任建议,天气凉爽,贴敷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需注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切忌自行延长),也可以在伏天末做一个加强伏。另外,市民更加要注意,贴敷完之后不要运动,要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贴敷后会出现发热等感觉,不要马上进到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里,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更不要将电扇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患者正在进行督灸治疗
留学生体验中医特色疗法
在贴敷现场,几位来自非洲的“白大褂”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些都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趁着暑假来医院见习。
来自津巴布韦的阿诺告诉记者,课堂上,他们选修过《中医学概论》课程,也接触到许多中医药适宜技术。从教室走向临床,趁着头伏,他们来到诊室亲身体验冬病夏治三伏贴这项中医疗法,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自赞比亚的葛丽帮中医师制作三伏贴
留学生们观摩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辨证、选穴、贴敷的详细过程,还帮助中医师们一起制作三伏贴。阿诺亲身体验了三伏贴:“我之前就对中医子午流注和体质辨识非常感兴趣,接触过不少中医理论和疗法。今天感受了三伏贴的治疗方式,这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感觉真的很神奇。”体验完三伏贴后,阿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贴三伏贴要注意什么?
今天的贴敷现场,除了一些“资深”中医粉,还有许多是第一次来尝试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市民。记者为大家整理了三伏贴注意事项,助大家顺利贴敷。
1.贴敷当天穿啥好?
在贴敷当日,建议穿着宽松透气、色深、舒适、吸汗、容易清洗的纯棉衣服,最好是穿方便医生做治疗的开衫,女同胞不建议穿连衣裙。
2.贴敷当天可以锻炼吗?可以洗澡吗?
贴敷治疗时不要过度吹电扇,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太低,并且要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
贴药膏的当天建议不洗澡。如果要洗,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并且要尽可能避开贴敷处,避免皮肤破损。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3.贴敷时会出现什么反应?
贴敷中皮肤有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有些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有些皮肤有色素沉着,属贴敷后吸收的常规反应。
贴敷后往往有热、烫或瘙痒,次日局部有红晕、起小水泡等情况,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表现会有不同,但并不会影响疗效。
如果贴敷后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消毒针挑破或来医院处理,用PV碘或烫伤膏外搽,不要揭皮,不要搓、抓、挠,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药品,防止局部皮肤感染。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会痊愈。如水泡大于5cm,请及时到医院处理。
4.三伏贴多久后可以取下?
药饼贴敷建议成人的保留时间是每次2~4小时,儿童是每次0.5~2小时。
5.在三伏贴治疗期间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贴敷期间不要吃生冷、海鲜等食物,也不要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等。
冬病夏治如此火爆,如果之前来不及报名的市民,现在还能继续报名预约冬病夏治治疗哦!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