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尉洁婷 通讯员 王雪飞)钢针在孩子细嫩的大腿根部缓缓游走,“在这里!”章米丹屏住呼吸,钢针刺破皮肤,终于进入到那根连接直通心脏的静脉大血管中。撤出钢针,把导管沿着血管送到心脏下腔静脉,抢救的药物随之输入——10个月的女孩毛毛(化名)可能并不知道,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在心脏骤停之后,是这样一针救了她的命。
章米丹,浙大儿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静疗护士。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扎针”是一个再日常不过的内容,而在儿科重症监护室,针扎得好不好,往往意味着这些在生死边缘的孩子们,最后的“生命通路”是否能打开。
图片提供:浙大儿院
这一针为什么能救命?
“当时孩子只有一路外周静脉给药,无法满足更高的危重病抢救用药需求。”回忆起当时抢救毛毛的情景,章米丹告诉记者,“心脏骤停的孩子大动脉搏动消失了,所以穿刺的难度很大。”
章米丹知道,腹股沟处的深部静脉通路可能是毛毛最后的“生命通路”——穿刺一定要一次成功,一旦失败几乎没有办法在原地再做二次穿刺。
毛毛是幸运的,她复苏成功,转危为安。
“我只是觉得帮到了这位小朋友,体现了工作价值。”
什么是静疗?医学上指静脉治疗,药物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进行治疗的方式。我们知道在内科治疗中,用药途径主要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和推注。相对于成人,危重症儿童对静脉的用药途径更为依赖也更直接有效,但如何把药物有效地输送到儿童体内,穿刺这一针很关键。
平时儿科输液是以外周静脉治疗为主,但能接受的输液时间较短,最多3~4天就要换个地方,否则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
除了外周静脉治疗,深部静脉通路是指在颈部、锁骨、大腿根的腹股沟等处,找到直通心脏的静脉大血管,在穿刺完成后,顺着血管把导管一路送到上腔或下腔静脉。
“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由于很多药物的特性,我们需要建立深部静脉通路。”但很多药物的酸碱性很大、渗透压很大,如果通过普通的外周静脉治疗,一来起效慢,二来对血管的损伤非常大。
“如果没有建立这个通路,很多抢救没办法实施,就算住院了也没办法治疗。”章米丹告诉记者,深部静脉通路因为直通心脏的大血管,一方面让抢救药物尽快起效,另一方面,当输注刺激性药物时,保护了外周血管,规避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正在做超声穿刺准备的章米丹 (图片提供:浙大儿院)
这救命的一针很不好打
“儿童深部静脉通路穿刺,有文献报道单次穿刺成功率不到80%。”2000年毕业就进入浙大儿院的章米丹是个扎针穿刺的高手,但面对只有米粒大小的深部静脉,“每一次都是挑战。”
孩子的血管本来就比成人要细,万一遇到脱水或者休克的孩子,血管就会更加塌陷。而深部静脉通路往往藏在皮肤下,刚开始工作时,章米丹并没有仪器帮助,只能靠“盲打”,好在近年来儿科重症监护室引入了专门的超声设备,在超声的帮助下,穿刺的成功率提高了不少。
2岁的男孩周周(化名)已经因为重症肺炎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住了3个礼拜了,戴着呼吸机的他靠深部静脉通路维持着生命和治疗。但深部静脉治疗有时间限制,颈内的CVC通路最多只能用4周。
因为带着呼吸机,在另一侧重新穿刺时,一位护士失败了。“每个人身上的大血管非常有限,打一针少一处。”常规穿刺的部位血管条件很差已经没有更多选择了,章米丹决定从周周的腋下穿刺, 留置PICC导管。
腋下的神经丰富,一不小心可能损伤神经,而且腋下的皮肤褶皱多且软,钢针不像在光滑紧绷的皮肤表面那样容易刺穿。在超声的帮助下,半个多小时后,章米丹成功了。
从2000年做儿科护士开始,穿刺是章米丹的“日常功课”。
“我们有一块用来练习穿刺的模拟琼脂。”只要有空的时间,章米丹总会抽出时间来练习,虽然每次扎针都不用半分钟,但她却花更多的时间斟酌从什么角度下针、以什么体位摆放、用什么工具穿刺成功率更高等等。
“我还经常拿着超声仪器去观察。”相比以前穿刺时的“盲打”,现在静疗小组有了专用的血管超声设备,章米丹经常空了就用超声去观察孩子们的血管情况,一方面让自己更熟悉孩子的血管状况,另一方面也增加自己的经验。
(图片提供:浙大儿院)
他们不说,但他们知道你是“天使”
“我们科是无陪护病房,所以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常有要转到普通病房的孩子抱着护士们不肯撒手,章米丹直言“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触动很大,说明孩子认可我们的工作”。
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是出生1个月以上到16周岁的儿童,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在生死线上徘徊的,病情不仅重而且变化也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医生和护士的压力都不小。
章米丹的家距离浙大儿院滨江院区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早上6点出门、晚上7点到家是她工作日的常态;已经4年级的女儿曾经对她有这样的“灵魂拷问”:“妈妈,你陪别的孩子比陪我还多。”
虽然嘴上“埋怨”妈妈,但女儿对妈妈的职业还是很认可的。
“她觉得护士的职业能帮到很多人,在别人感谢我的时候,她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转眼要到了暑假,当问起是否有陪女儿出游的计划时,章米丹想了半天才惊觉:原来这么多年,都没有和家人长途旅游过。
(图片提供:浙大儿院)
但从2014年开始,每年7、8月份,章米丹却要请年休——参加帮助唇腭裂孩子的“微笑行动”公益计划。
“在西藏时,藏民们很淳朴,为了表示感谢他们会给你献哈达,还会从口袋里拿出牦牛肉干送给你。”西藏昌都、四川大凉山、新疆喀什、甘肃平凉,章米丹坦言,在高原地区的高原反应往往让她要靠吃止痛药和吸氧才能维持正常工作,但这样的公益活动她还是会一直去参加。
“等女儿年龄到了,也带着她一起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