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4月8月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一鸣 叶路 通讯员 吴玲珑 郑珊珊)输血治疗,是临床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对输血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首先,一提到手术中大量输血,我们是不是首先会想起近两年网上疯传的手术室医生用身体捂热血袋感动无数人的消息?
那么问题来了,血液在输注前为什么要用体温去捂热?如果大量输注冷藏的库血会不会有不良反应呢?
网络截图
“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被焐热的血袋,其实都是红细胞类血制品。在输血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中,并没有提到需要将血袋捂热。”浙江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输血科副主任毕其华表示,虽然没有依据可循,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医务人员从经验及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自发为患者做的。
据了解,因创伤而大量出血的患者被送至医疗机构急诊科抢救时,输血科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临床治疗需求提供多种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备用。
红细胞类血制品需要在2~6℃的条件下储存。输注前,会在室温下复温一段时间,这个时候血袋的温度基本能平衡到10~20℃左右。
但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快速、大量输入,就来不及等待复温了。“大量输入低温库血,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毕其华介绍说,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其症状一般表现为寒颤及低热。一旦出现这种不良反应,就需要立即暂停输血或减缓输血速度。
“捂热血袋是医务人员出于关怀性、经验性的操作,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用血的特殊情况下是有一定好处的。”
网络配图(视觉中国)
此外,提到输血,很多患者和家属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迟迟不敢签字,有时还会耽误了疾病的救治。其实,这种恐惧大可不必。下面让我们看看爱心献血之后,你的血液进入临床,用于挽救其他患者生命之前的旅程吧。
血液制备的第一步,是采集回来的新鲜血液会被送往浙江省血液中心。每袋血液上都有自己的编号,这就是它们的“身份证”,经过扫码登记,它们会被集中送往待检库。
看到这个小圆盘了吗,这其实是个白细胞的滤器,为了避免输血的不良反应,血液经过这个圆盘时,白细胞就会被吸附住,也就是所谓的滤白处理。
接下来,一袋袋血液会被装入离心套杯中配平,再被对称放置在离心机里。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的密度不同,当他们经过高速离心晕头转向地出来后,血浆和红细胞就已经出现了分层。
要怎么从分层后的血袋中得到不同成分的血液?这就轮到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登场了。经过自动化分离,血浆和红细胞这两兄弟就可以拥有各自的住所。
与红细胞保养液混匀之后,制备完成的红细胞就会被转移至待检库Ⅱ保存。在为患者服务之前,它们会呆在4度冰箱内,在这里它们可以保存35天。
此外,还有种特殊的红细胞储存方式,就是Rh阴性血型、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熊猫血。
为了保证更长时间保存,Rh阴性血型的红细胞会与甘油混合,放置在-65℃的冰箱内。它们在这里最多可以保存10年,在输用前,这些血制品需要经过解冻洗涤。
那血浆呢?血浆和它的兄弟红细胞分离之后,要进入速冻机进行速冻处理,并且在30分钟内被快速降温到-30℃以下,再放进-40℃冰箱内暂存,像这种新鲜血浆可以保存1年,还有种冰冻血浆,它们则可以保存4年时间。在使用前,要用37℃的水浴将它们融化,融化后的血浆需要尽快输用。
除了红细胞和血浆,还有一个特殊的血制品——血小板。与全血采集不同,单采血小板被称为成分献血。献血时,血小板会在机器中被分离出来,而被采集了血小板的血液会从机器中返输回献血者的体内。血小板可以保存5天时间,为了保证活性,它需要放置在22℃的震荡箱内坐着“秋千”保存。
在制备前,工作人员会同步对每一袋血液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合格了,在各处储存的血制品就会被贴上标签。经过这一系列不同的处理,各类血制品就完成了它的制备旅程,接下来它们就等待着“使命的召唤”,被送往临床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