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原创新闻

“仁心仁术 感动瞬间”之:门诊里的“慢”医生

《有温度的照片》纪实摄影系列报道(四十)

2019年03月19日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徐尤佳

  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 通讯员 徐尤佳)白大褂、听诊器、手术台……对大多数人而言,医生的世界,是那么地冰冷与理性。

  而事实上,他们却是穿着最圣洁的衣服救死扶伤,做着最有温度的事。

  浙江在线健康网特别推出“有温度的照片——仁心仁术感动瞬间”纪实摄影报道,通过镜头,传递温暖。

IMG_9437.JPG

  初春的杭州,早上7点的气温还是微微凉的。方晓江匆匆走进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4楼病区,大门口已经有七八个“老朋友”在等她了。

  今天上午有她的门诊,但是25个号老早就被抢完了,还有一些老人因为没挂上号,就提前联系她想让她加个号。

  “方医生,要麻烦您今天再为我加个号了!这次您的号子又没有‘秒到’。”大伯大妈们知道方医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于是他们就常常等在这里。

  方晓江听到这样的请求,总是不忍拒绝。门诊加号会影响日常的看诊速度和时间,而且一等可能就要从早上等到门诊结束,太麻烦了。所以不出门诊的时候,她有时干脆把这些“老朋友”约到了病房。

IMG_9373.JPG

  如果你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所了解,你会怎么分辨一个医生是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

  有一个方法是看医生的气质,外科医生多急脾气,能“动手”绝不动嘴,而内科医生则总是说话慢慢的,很有耐心。

  方晓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内科医生,她不像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疾病赤膊相斗,而是静静地在门诊室坐下来,和患者聊,聊症状,聊吃过什么药,聊家族史。总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然后抽丝剥茧,逐步深入,找出背后的“凶手”。

  “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是很多患者在三甲医院就医时的体验,但在方晓江医生这里从来不会,她会跟每一个病人都做充足的沟通、解释,并且去安慰。

IMG_9399.JPG

  “大爷,你前段时间是不是去住院啦?恢复还好吗?”“大妈,你上次用的那个吃心脏的药可以不用吃了,现在恢复毛好类。”“这个药你不想吃啊?那行,那咱就不吃,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在门诊,方晓江基本能记得每一个老病人的基本情况。

  心血管内科门诊的病人,大多分两类,一类是有多种慢性疾病在身的“三高”老人,年级大了,血压、血糖、血脂就像是三座大山,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所以总想找个人说道说道;另一类就是中年女性,作为家里的重要支撑,身上肩负得太多,就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希望能有人好好爱护。

  虽然病情不同,但是他们内心所需都大抵相同:想要有人懂,有人安慰。而方晓江,就是懂他们的那个人。

IMG_9466.JPG

  在她看来,心血管内科的病,有一个特点就是3分靠医生,7分靠患者。只有患者自己认可,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疗效才可以事半功倍。而老人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在她办公桌的边上,有一个“血管模型”。对于一些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主意”的老人,方晓江就会拿出这个模型,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把疾病的原理、用药的原理讲给老人听。

  所以,常常会有老人不肯住院,不肯吃药,家人都说服不了,但只要一到方晓江的门诊,他们就会乖乖“听话”。

IMG_9447.JPG

  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副护士长徐萍,跟方晓江已经一起共事了十余年。对方晓江身上这种神奇的“魔力”,她佩服不已。但她知道,这种力量来源于方晓江平时细水长流的积累。

  除了心内科的疾病外,有些老人的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去其他内分泌科或者肾内科检查,她会帮忙联系好专家,等安排好以后再让老人过去。

  有老人因为要手术,情绪一直不稳定,家人就来找方医师,她就会赶忙去病房安慰,让老人安心踏实下来。

  有时候老人来一趟医院不容易,她就把自己的电话给老人,这样如果有什么事,就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她。

IMG_9459.JPG

  “其实这些真的没什么。”在医院的办公室,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病人对方晓江不同形式的“感谢信”,有锦旗、有微信留言,也有在广播里高调“表白”的。而在方晓江看来,她做的事再普通不过了。

  当然,这些感谢有时也会成为她“甜蜜的负担”。跟患者相处久了,很多“老朋友”就总想给她送点什么,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之情。

  徐萍说,她经常能听到有患者跟她说,“方医师你怎么这样的”。

  听着像是有些埋怨,但其实,那是因为方晓江又在拒绝患者送来的各种礼物了。有些时候,对一些老人家的“特别礼物”实在盛情难却,为了不拂老人的好意,方晓江也会先收下,事后再找徐萍还给患者家属或者直接充进患者的住院费里。

IMG_9451.JPG

  “有老人来定期复查,有些药吃完了,有些药没吃完,他们就会在家里数清楚写下来告诉我,这样就省去了我去系统里查的麻烦,我就很感动。”方晓江说,老人其实情感很简单,没有太多心思,只要真诚以待,他们也完全会把你当家人。

  采访当天,记者与方晓江约了上午10点在门诊见面,想着11点半门诊结束就可以静下来聊一聊。但是她说,她每次门诊基本都要到拖些时候,让记者晚点去。等记者11点半到诊室的时候,她还在被一群患者紧紧围着。

  她就一直不停地看着、写着、说着。直到下午1点半,她终于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一上午总共看了近50个号子,而下午的门诊都开始了。

IMG_9462.JPG

  一份2小时前同事帮忙点的盒饭,就安静地躺在诊室后面的床上,早已凉了。而这样的状态,她早已习以为常。

  “有个老病人2点要到病房找我,我们要不边走边说?”在看病的时候,她很“慢”,但对患者以外的事,她又很“急”。

  聊起家庭,方晓江说她的孩子现在已经高三了,也面临着要选择专业。

  会不会让孩子学医?记者问她。

  “以后想做什么,我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会告诉她,做医生很辛苦,虽然有时会有点挫败感,但更多时候真的也很有成就感。”晓江笑笑道。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门诊;手术台;心血管内科;听诊器;内科医生;外科医生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