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2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方序 鲁青)突发心梗,心跳骤停110分钟,短短24小时内心脏“罢工”两次……58岁的新加坡在华商人何先生(化名)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抢救过程惊心动魄,幸运的是,何先生闯过一道道难关,如今已转危为安,准备出院。
“在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最终能抢救回来的概率非常低。像何先生这样心跳骤停110分钟还能够生还,并且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可以说是奇迹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周光居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奇迹的产生,关键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已经康复的何先生(右)
2两白酒下肚心脏突然“罢工”了
胸外按压110分钟近15000次
事情要从2018年12月4日说起。
当天晚上,何先生吃饭时喝了2两白酒,没过多久就感觉呼吸急促,随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11点多,何先生突然倒地没了心跳。妻子立刻拨打了120,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一直给何先生做心肺复苏。
救护车赶到后,将何先生送往最近的医院。途中,医务人员始终没有停止进行心肺复苏。到达医院,心肺复苏仍在在持续,同时,医生给予了气管插管、除颤、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处理。
在距离心脏“罢工”的110分钟后,接受了近15000次胸外按压的何先生终于恢复了心跳。
24小时内心脏再次停跳
人工心肺打通“生命通道”
考虑到何先生病情危重,后续治疗需要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管理手段,12月5日上午5点左右,何先生被转送至浙医二院。
急诊科的医生立即为何先生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他的右冠近段、前降支中段都已100%堵塞,回旋支中段也堵塞了30%。医生紧急为他取出血栓,术后,何先生住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没想到危险又卷土重来。晚上9点半,何先生的心脏再次停跳。
“第二次出现心脏骤停,可能是因为患者的心肌和神经功能、其他脏器功能在第一次心脏骤停后有了严重损伤。”周光居副主任医师说,为了把何先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EICU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除颤20多次,紧接着使用人工心肺机器ECMO,代替“罢工”心脏上岗,从接电话启动到ECMO转机整个过程持续了40多分钟,终于打通了这条“生命通道”。
“你的太太救了你!”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为他赢得生机
在6天半的ECMO支持下,何先生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撤下机器后,转入普通病房。
经过护理和康复,如今,何先生说话、走路都与正常人无异,没有留下后遗症。
“这是很少见的。”周光居说,曾有数据显示,在杭州发生院外心源性猝死的存活率仅为0.7%,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有良好预后的不到30%。
何先生之所以如此幸运,在周光居看来,主要是抓住了一根“幸运稻草”——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为病人赢得了时机。
周光居解释说,一旦突发心源性猝死,那么对于抢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的概率相对较高,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正是因为何先生的妻子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才为何先生的奇迹生还奠定了第一步基础。
因此,在何先生苏醒后,周光居医生对他说的第一句就是:“你要感谢你的太太,是她救了你。”
时间就是生命
学好这项技能很有必要
劫后余生,何先生也觉得自己十分幸运。“总算逃过‘家族魔咒’了。”
原来,何先生有心脏病家族史,两个哥哥都在60岁左右因冠心病去世。因此,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每天坚持游泳2000米,这些年随着年纪增大,还把烟给戒了。
12年前,他因冠状动脉狭窄在新加坡的医院植入了支架。妻子也因为担心突发状况的发生,很早就学习了心肺复苏。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学习心肺复苏很有必要,希望有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能,在身边有突发情况时能够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增加其生还的可能性。”周光居建议,特别是心血管病人的家属,最好去相关机构参加心肺复苏培训,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冠脉CTA,一旦出现胸闷气急,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