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过了农历年才算是真过年。回顾年初制定的目标,有多少人将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坚持健身立为年度Flag?最终,却依然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2019。
近日,“2018年十大不健康生活方式报告”发布,分析了5840万用户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状况,总结出了2018年国人十大“不健康”生活方式。这一年来,你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外卖,喝了多少酒,贪了多少嘴?不是不想健健康康,实在是做不到啊!为此,浙江在线健康网采访省市级各领域医学专家,给大家提供更多“做得到”的健康管理建议,医直播团队为大家倾心打造的《中国人十大健康“翻车”现场》视频请查收。
本期健康关键词:【饮水不足】
指导专家:杭州市三医院全科医学科医师高伟飞
26-35岁的人群饮水量不足更为明显
医生的话:饮水也有正确的方式,您今天喝对水了嘛?
浙江在线-健康网2月1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一鸣 叶路 通讯员 徐思鹏)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是猪猪男孩还是小仙女们,水都约占了我们体重的75%,也就是说水对人来说,格外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为吃一顿饭绞尽脑汁,却不会为喝一杯水煞费心思。大多数人觉得,喝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拿起杯子“吨吨吨”一杯水下肚不就完了吗?其实,喝水的学问远不止这些。
作为“懒癌”重度患者的我们,经常是感觉口渴到不行才会去喝水,这样的饮水方式其实对身体有极大的伤害。
据杭州市三医院全科医学科医师高伟飞介绍,当人感到口渴时,失水量其实已经达到体重的2%了,也就是说,当人感到口渴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处于慢性缺水状态了。
慢性缺水?难道我要变成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了吗?!
会不会变成咸鱼这个另说,但缺水了一定会出现很多的不良症状,比如以下几点:
消化不良:水具有溶解消化功能,在消化过程中缺少了水的参与,人们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肥胖:水同时会参与人体的代谢工作,长期缺水,就会导致代谢的紊乱,还可能导致肥胖。
中暑:水的吸热和散热能力强,对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通过水的蒸发能散发大量能量,避免体温升高,反之当人体缺水时,多余的能量就难以及时散出,很有可能会引发中暑。
长痘痘:人体排毒必须有水的参与,那些爱长痘痘的宝宝们,你们要回想一下,是不是平时不太爱喝水呢。
原来不爱喝水还有这么多问题,不行不行,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多多喝水,可是一天该喝多少才算够呢呢?
“一般而言,成年人每天需水量在2500毫升以上。”高伟飞表示,正确的饮水方式应做到少量多饮,饮水以每次200毫升左右为宜,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
还要注意的是饮水时间可分配在每天任何时段,如果在高温和运动状况下饮水量需相应增加,每天的饮水量甚至可以增加到6000毫升。
接下来就到了年轻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了,由于白开水实在没什么味道,很多人都想知道可不可以每天只摄入碳酸饮料、能量饮料、果汁饮料?反正不都是水嘛?
如果你这么想,就步入饮水最常见的误区了。有些人喜欢把饮料当作饮用水。其实,水和饮料在功能上不能等同。由于饮料中含有糖和蛋白质,又添加了香精和色素,饮用后不易使人产生饥饿感。因此用饮料代替饮用水,不但起不到给身体补水的作用,还会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和吸收。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喝水这么重要也有这么多好处,那以后就抱着饮水机生活可不可以呢?
等一下!放下你手中的饮水机!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液被稀释,出现“水中毒”的情况你知道吗!
一般来说,水中毒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比如,运动完之后短期内大量饮水出现的血液稀释,为急性水中毒;怀孕后或者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群,由于肾功能有所减退,如平时过量饮水,血钠下降,就会形成慢性水中毒。
其次,人体肾脏的最大排尿速度和总量有限,如果一小时内饮水量超过 1000 毫升,可致低钠血症,过剩的水分子可以自由渗透过细胞膜,脑细胞首当其冲受害。一旦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轻者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无力,重者引起并发症,出现痉挛、意识丧失、心衰、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说了这么多,道理也该懂了,那有没有科学的饮水方式供参考?
1.早晨一杯水,有利于清洗人体的内脏,而且要喝温水,因为人在早晨的时候阳气刚刚生发,如果一下子喝一杯凉水,则很容易伤到人体刚刚生发的阳气。
2.中午饭后一小时喝水,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有的女孩子怕喝水容易增加体重,所以不喝水,其实不喝水才容易发胖,尤其是午饭后一小时还不喝水,更容易造成废物在体内的堆积。
3.晚饭后要少喝一点水,因为晚饭后2小时基本就要休息了,如果喝水过多,容易休息不好,会增加肾脏负担,也影响睡眠质量。
4.有时候有人会患上感冒、咳嗽之类的小毛病,也要多喝水,有利于新陈代谢,排除病毒。
5.要注意的是有人如果患有肾脏之类的疾病,不要饮水过量,否则会增加肾脏负担。
喝水,看起来事小,其实十分重要!作为维持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关键一环,我们千万不可小觑。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