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0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雨笛 通讯员 王雪飞)吃饭这件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让孩子好好吃饭”却是每个爸妈的头等难题,尤其是在宝宝添加辅食后,恨不得翻遍育儿百科,试遍各种营养辅食餐,生怕孩子吃不对、吃不好。
可是,假如告诉你,你所信奉的各种“喂养教条”都是错的呢?今天,记者就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马鸣,根据四个情景小剧场来和大家聊一聊正确的喂养方式。
情景一:6个月后,宝宝需要“进食时间表”
豆豆妈妈:“宝贝,十一点半了该吃饭了!”
豆豆:“让我再玩一会儿,我还不想吃!”
豆豆妈妈:“不行!到饭点了必须得吃饭啊!”
所以,到了约定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吃饭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对于0-6个月的宝宝来说,胃容量小,不需要严格限制孩子的进食量和进食间隔时间,应该“按需喂养”,即宝宝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喂,但是对于6个月以上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来说,养成既定的就餐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马鸣医生表示,这样不仅有益于宝宝的进食习惯养成,也能够让宝贝在进入幼儿园后更加适应群体生活,不会被打乱生活作息。
记者选取了一部分“进食时间表”供各位爸妈参考:
0-6个月时,宝宝吃奶不需要严格定时,饿了就吃,但一餐尽量吃饱,这叫“按需喂养”;
6-9个月时,宝宝每日母乳/奶粉4-5次,辅食1-2次;
10个月-1岁时,宝宝每日母乳/奶粉3-4次,辅食2-3次;
1-2岁时,除保证500ml的母乳/奶粉外,需要将宝宝的进食时间调整至和家长一样,每天需添加3次正餐,2次点心。
情景二:把“饭量”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豆豆:“妈妈我吃饱了。”
豆豆妈妈:“你这儿还有大半碗呢,不能浪费,碗里的饭一定得吃完!”
想必很多爸妈都觉得,吃饭要定时,那肯定也得定量啊!事实上,1-3周岁的孩子胃口波动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出现“吃不完”或是“吃不够”的情况。
如果孩子一顿饭已经吃了20分钟以上,还有大半碗剩着,其实就是在告诉你“我吃饱了”,这时候家长强行要求孩子吃完,不仅会对孩子的胃肠道造成负担,还有可能让他对吃饭产生恐惧心理。
所以,把“饭量”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将“饭点”的决定权握在自己手上就好了。
情景三:不要盲目加餐,饿一饿也无妨
豆豆妈妈:“豆豆啊,你刚才饭都没吃完,玩了一会儿该饿了,快点,妈妈这有饼干,再吃点。”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一餐没吃完,总是担心孩子会饿,便拼命“恶补”,各种点心零食轮番上场,结果呢?不仅有可能破坏膳食平衡,还会增加孩子消化及代谢器官的负担,而且加餐吃饱了,连带着下一顿也不能好好吃了,最后适得其反。
在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就餐规律后,两餐之间不要盲目加餐,可以适当喝点水,餐前餐后半小时不要进食。针对不爱吃辅食的宝宝,应在喂奶前先喂辅食,如果先喂奶,宝宝有了饱腹感,自然就不愿意吃辅食了。
情景四:孩子长得慢?要给ta吃肉啊!
豆豆:“妈妈我想吃肉。”
豆豆妈妈:“小孩子不能多吃油腻的,妈妈煮了粥和面条还有蔬菜,你要多吃点才能长得快哦。”
事实上,在马鸣医生的门诊中,有许多家长抱着这样的观念:多吃主食蔬菜和水果,对肉类则是敬而远之。但这种喂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都要慢些,这是因为——爸爸妈妈你们喂错了!
主食中多含有淀粉,缺乏蛋白质,铁、锌等微量元素,如果不注意添加富铁辅食,有可能增加宝宝贫血的风险。
因此肝泥、肉泥等就成了较佳的添加选择。添加方法也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肉泥的营养密度较大,能够满足胃容量有限的宝宝较大的营养需求。添加期间,注意给宝宝2~3天的适应时间,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良反应。适应后再添加别的种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2013儿童版)中就提出,0-1岁的宝宝所需能量占比中,脂肪占比高达35%-48%。
而7-9个月的宝宝,每日需添加的肉泥、鱼泥、肝/血总量就达到了25g/天。
马鸣医生指出,目前提倡的“清淡饮食”并非等同于“不见荤腥,杜绝油脂”,家长可以在食物处理方式上力求“清淡”,例如采取蒸煮的料理方法,少放调料,但在食物搭配上,还是需要力求多样,保证孩子的蛋白质、铁质、脂肪的需求供应。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吃得好,营养跟得上呢?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全方位的营养支持,如果摄入的营养不够均衡全面,就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辨别孩子是否营养均衡呢?
马鸣医生建议,定期带孩子体检很重要!1~3岁的孩子,建议半年进行一次体检,3岁以后一年进行一次体检。
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包括身长/身高、头围、体重,可以告诉我们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正常。但是,只有动态连续监测孩子的生长和发育,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发育状况。
2007版WHO儿童生长发育曲线标准(男)
2007版WHO儿童生长发育曲线标准(女)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