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6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蔚)世界杯快到了,对很多人来说,在夏日的晚上看场球赛、喝点小酒,来一顿海鲜大餐,是十分惬意的享受。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爱好吃海鲜的人千万要注意了,食用贝壳类海产品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6月14日,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重要消费警示。记者自通气会上获悉,近期,我省及周边海域已进入赤潮高发期,部分海鲜产品尤其是贝壳类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海鲜产品时需谨慎。为全力保障百姓舌尖安全,我省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已启动应急机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省内海鲜主要产地已陆续开展抽检排查。截止目前,全省尚无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发生。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记者了解到,2017年浙江沿海地区也曾出现赤潮现象,宁波、温州等地相继发布海鲜产品消费预警。
“去年,在平阳、苍南海域曾发生过赤潮现象,主要是‘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种的蔓延。这种藻类主要具备溶血毒素,会导致机体红细胞及其他有核细胞裂解,人体感染后患者的尿液呈酱油色,造成肾功能衰竭。”温州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抽检的“米氏凯伦藻”中,已检测出毒素存在。这种毒素通过生物链会进入贻贝(淡菜)、鲍鱼、扇贝等贝壳类海产品体内,人食用后容易产生中毒现象。不过,像蛏子、血蛤等贝类,因生活在滩涂附近,携带这种毒素的可能性则较小。“现在,我们除了联合海洋渔业部门对赤潮追踪检测,也会对市场的水产品进行检测。”
浙江省养殖的贝类种类也很多,主要有牡蛎、缢蛏、泥蚶、毛蚶、菲律宾蛤仔、贻贝、扇贝、文蛤等。宁波大学蒋霞敏教授告诉记者,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浙江海洋大学资源与环境系水柏年教授说,只要是没污染的贝类都可以食用,因此无需恐慌。万一发现误食了,出现中毒症状,要尽快就医。而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