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 感动瞬间”之:生命最后防线他已守14年

《有温度的照片》纪实摄影系列报道(二十)

2016年08月24日    来源: 浙江在线健康网     柴燕宏 通讯员 张颖颖

  #!hdt!#(记者柴燕宏通讯员张颖颖)白大褂、听诊器、手术台……对大多人而言,医生的世界,是那么地冰冷与理性。

  而事实上,他们却是穿着最圣洁的衣服救死扶伤,做着最有温度的事。

  浙江在线健康网特别推出“有温度的照片——仁心仁术感动瞬间”纪实摄影报道,通过镜头,传递温暖。

  躺在病床上的每一个人,身体都连着各种导线和管子,另一头连接着多种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红绿色的数字、曲线不断交替变化,这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最常见的一幕。

  进到这里,就意味着病情危重、命悬一线了。危急、危重,家属不可随意探视,特殊的使命和封闭的环境让ICU成为了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让它的存在变得更为神秘。

  第20辑特刊,我们一起走进ICU。去到医院,问起门诊在哪,大多人都可以指一个方向;但问起ICU,许多人就不知晓了。每一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主任胡炜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一道“神秘防线”上与死神交战、赛跑,坚守着生死之门。

  周一早上7点半,胡炜准时出现在ICU。马上,他就要去查房了。昨天新转进了两个病人病情还不稳定,下午又有一个病人可以转去病房了。他需要都去了解一遍,看看情况是否都还稳定。

  “宝宝很健康,你放心,自己感觉身体如何?”胡炜对新妈妈小新安抚道。前天,小新孕32周入院,被确诊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因为这种病死亡率极高,需及早终止妊娠,所以在入院后2小时内产科医生就为其进行了剖腹产术,顺利诞下一健康男婴。

  但小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急性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十分危急。在转入ICU后,胡炜马上为其安排进行血浆置换及CRRT清除体内有害物、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及防治肝衰、肾衰等并发症。

  可没过多久,小新就出现腹腔压力增高、血压下降,腹腔大出血了!情况危急,胡炜马上联系专家会诊抢救。直到输了足足2万毫升血,做了4次血浆置换,小新的情况渐渐稳定,胡炜才松了口气。

  他说,市一是杭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所以市一ICU的危重孕产妇也特别多。在ICU他已经待了14年了,生老病死看了很多。但每次看到危重孕产妇或是年轻人,还是会特别揪心。因为,他们年轻,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对家人的打击都是巨大的。他和他的团队,都深谙自己的责任。

  


 

  “感觉怎么样啊?不要紧张,没事的。”对于每一位有意识的患者,胡炜都会一边耐心地俯身询问,一边细致地检查,并露出招牌笑容。他说,到了ICU,就说明患者已经没有退路了。除了严密细致的监护,对患者的心理安慰和鼓励显得更为重要。

  今天ICU总共住了20位患者,胡炜和同事一圈查房下来花了近三个小时。

  今年6月,他被授予了“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全省共100名。当记者问到是如何做到时,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这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作为代表接受了这个荣誉罢了。

  ICU里的每一个人,每日工作都如同在“高压线”上行走。看似每天都需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其实都积累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上。在每一张病床前,都坐着一个护士,正是他们24小时监护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刚收进来的术后患者,在前2小时每隔15分钟就要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对病情平稳的,每1小时就要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及护理内容,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每4小时测量体温……在每一个护士的胸前或者手腕上,都戴着一块表,因为他们的工作细碎而又必须严密。

  因为ICU实行的是家属无陪护制度,所以每位患者从打针、吃药到吃喝拉撒等生活料理都由护士负责。“这儿的病人,有的是急诊送来的,有的从事故现场送来的,经常会碰到大小便失禁,或者浑身血污的情况。”胡炜说,科室里很多护士都是90后小姑娘,在家里都不一定这么伺候过自己的父母,但在这里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6号床的王先生刚接受完手术被转入了ICU,麻醉刚刚醒来,人一直在抖动,护士彭俏俏马上来到床前。因为还不能开口说话,护士马上拿出了ICU特有的“交流神器”。这是科室里的护士们为了更好地与病人交流,特别绘制的。

  是不是想吐痰?饿了吗?插管的确会有些不舒服……所有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被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表现了出来,再配以护士的肢体语言,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马上就懂了。

  


 

  11点半到下午1点半,理论上是午休时间。可是对ICU的医护人员来说,午休绝对是“奢侈品”。

  “ICU的每个病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元,病情复杂、变化快、突发情况多是最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指征,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正确应对。”匆匆吃了午饭,胡炜就又走进了病房,查看病例。上午查房时交代要做的一些检查,现在已经部分出结果了,他需要确认一下,看看病情是否稳定。

  “老伴儿,老伴儿、老伴儿啊……你快醒醒。”

  每天下午3点至4点,是家属的探视时间,也是医护与家属沟通的时候。

  “大伯现在的情况还算稳定,阿姨你就放宽心,多跟他说说话。”张大伯因为在家突发脑出血已经昏迷一个多星期了,张大妈的心情很焦虑,很想为老伴儿做点什么。看到这样的情况,胡炜就跟她说,大伯是听的到声音的,可以每天来放一下大伯平时爱听的广播给他听,帮助恢复。

  “阿姨年纪也大了,让她为老伴儿做点事,她也不容易多想,对二老都有利。”

  胡炜说,ICU的工作每天都要面临生死一线,压力其实挺大的。但看到患者和家属的坚持,就会感受到力量。

  每天中午12点,老纽的儿子就会准时出现在病房,给他洗洗脸、梳梳头,陪他聊聊天。3年前,老纽被诊断为“渐冻人”,伴随着多系统萎缩,他已不能自主呼吸,只能用呼吸机维持生命。本来,一直都是老伴每天来照顾的,但前两个月,她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

  因为平时都要工作,无奈之下,老纽儿子就向科室申请能不能换一个探望时间。考虑到实际困难,胡炜同意了。三年如一日地不离不弃,挺不容易的。

  在ICU的门外,一排长长的座椅没有一个空座。开门的时候,胡炜总是可以看看家属这样痴痴的充满期待的眼神。有人甚至还搬来了躺椅、被褥,在门外守着。

  他说,ICU的一扇大门,让他们的工作变得并“不透明”,这就更需要医患间的沟通和彼此理解了。ICU是生的希望,同样也总面临着死亡。医学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用现代医疗技术和仪器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有时,他也会劝家属放手。

  而这个过程,对他而言也很挣扎。谁都有亲人,他太能理解家属在那一刻的绝望。所以,每每在与家属交流时,他总是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你,如果他是我的亲人,我会……”

  有时,挽留是爱,放手亦是一种成全。

责任编辑:柴燕宏
标签: 市一;ICU;胡炜



相关新闻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