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另一端,非洲大陆的西边,埃博拉病毒的肆虐让“埃博拉”如同死亡之词。
在国内,人们从新闻中感受着病毒的可怕,但毕竟遥远。可是,对于10位来自浙江的医生、护士们来说,他们在未来的2个月中,都将生活在病毒爆发最严重的环境里,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人提供救助的同时,也经受着死亡的考验。
今年1月13日、1月19日,10位来自浙大一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分为两批来到利比里亚。
如今两周过去了,这群浙江的勇士怎么样了?他们救治病人顺利吗?自己安全吗?钱江晚报记者昨日连线他们——
工作:
搭简易房成立临时医院,目前有100多张床位
浙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黄建荣说,他们和其他的医务人员一起在当地搭建简易房,成立了一家临时医院,目前有100多张床位,除了埃博拉确诊病例外,还有待观察的疑似病人。
“第一次面对埃博拉病人,心里不免会有担心。”53岁的黄建荣坦言。黄建荣是这次浙江省医疗队的队长,对付感染疾病经验丰富的他,曾作为医学专家在非洲从事疟疾、寄生虫病、艾滋病等诊治工作两年。可当他第一次见到埃博拉病人时,心头还是不由得一紧。
那是一位18岁的男孩,但看上特别瘦小,身体非常虚弱,在进行查房会诊的时候,男孩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和医生们简单交流。
“他高热、乏力,我们诊断为败血症。”黄建荣说,埃博拉病毒致使肠粘膜严重受损,很容易引起败血症。
男孩难受地咳嗽时,很自觉地朝向没有医生的方向,可是飞沫依然不可避免地飘散在病房里。黄建荣下意识紧张地皱了皱眉,不过很快,专业素养让他镇静了来,“我相信我们的预防措施,穿了三层隔离服,戴了三付手套,穿戴都按照流程来,就不会感染上病毒。”
直面生物安全等级4级的烈性传染病,以及病重的患者,即使有了全套防护服和专业知识,但恐惧感仍然不可避免,这样的情绪在医疗队队员刚刚抵达的最初几天特别明显。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专业主治医师汪明珊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病人,同样是他在这里接触到的第一位病人,“40多岁的男人,高高壮壮的。”
在送到医院时,病人的病情很严重,他用断断续续的英语告诉汪明珊,他的家人因为埃博拉而去世了,在40分钟的时间里,汪明珊询问病史并做了检查,发现“他有持续的发热、头疼、胸痛、腹泻的症状,精神比较软。”
即使隔着厚厚的口罩以及防护服、防护眼镜,第一次和病人接触时,汪明珊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心理上的排斥,不过理智以及专业知识,慢慢占据了上风。
按照治疗流程,汪明珊给病人服用了药物,接下来就是每天的查房、检查、治疗,幸运的是,这位病人最后被排除感染埃博拉,经过治疗,他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了。“他走之前,特地和所有中国医生说了‘thank you’。”汪明珊很有自豪感。
装备:
穿上防护服工作两小时,全身湿透汗都流到靴子里
最能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的,除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外,就是防护服了。
“穿脱防护服都有流程,一套流程下来,全身都湿透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于红英说,病房像走迷宫一样,在进去和出来通道的每个地方,他们做什么动作都严格规定,还有监控,监控的作用是监督医生护士们的动作和操作,如果有不规范的地方,马上会有人通过对讲器提醒,毕竟在对抗病毒的第一线,一个马虎的操作,都可能让医护人员直面病毒威胁。
于红英第一次进病房,是到达利比里亚的第三天,之前她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在利比里亚,每天的气温都在摄氏三四十度,为了防止医院内的病毒扩散,空调、电风扇是不能使用的,在这样的气温下穿戴里外三层的防护服,闷热程度光是想想都有些受不了。
“防护服里外三层,都是防水的,帽子三层,手套三层,还有防护口罩加眼罩和面屏,病人看到我们的时候,只能透过眼罩看到一双眼睛。”
还没有穿完防护服,于红英就已经出了很多汗,气都喘不过来了,心扑扑直跳,口罩里全是汗水,又不能拿手去移动,只好直接把汗水吞进嘴里,以免影响呼吸。
等穿好全套装备,又经过36道程序,半个多小时之后,于红英开始给病人做护理,每次护理单元为两小时。
之后换下这身防护服也不轻松,同样也要30分钟的时间,期间反复地洗手,每一个动作都要严格按照规定。
“缺氧会让人思考能力下降,消毒水刺激得眼睛喉咙一直难受,全部防护服脱完,发现全身就像泡在水里一样,汗水都流到靴子里了。”
于红英说,感觉气闷、头晕,脱隔离服时难免会有些细节错误,好在有监控后的监督员,通过对讲机及时提醒她。
再来看看医疗队的装备。它们是怎么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的。
首先是一次性手术帽,这种自行设计的连肩帽,当医务人员从污染区出来脱下装备时,可以防止防护设备外翻粘到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
其次是护目镜:能防止液体飞溅,避免溅到眼睛里或皮肤上;
一次性防水隔离衣:抗撕裂、防穿刺、抗纤维应变和抗磨损,抗菌、防静电、阻燃,即使病毒、细菌、体液、污液或血液、化学试剂等沾污防护服表面时,也不会渗透到防护服内部;
50厘米的高度隔离靴,鞋底还有耐磨层:由橡胶制成,有一定的厚度,避免了在病房里被掉落到地上的医疗器械扎透的风险。
饮食住宿:
一块豆腐要10美金,9个大男人睡一个通铺
医疗条件很艰苦,生活条件也比较差。 “我们住在体育馆,傍晚时可以在操场运动下。”汪明珊说,平时基本上就呆在宿舍里。
因为在指挥部有网络,下班的时候,汪明珊也会到这里蹭蹭网,和国内的妻子、女儿视频一会儿聊聊天,不过利比里亚的时区比国内晚了8个小时,两边能对上话的时间并不多。
最让汪明珊惊讶的,是这里的食材价格,“一块豆腐要10美金以上,这里的水比油还紧缺。”
医疗区的用水还能保证,可是生活区经常停水。为了省水,队员们洗衣洗脸的水都舍不得倒掉,拿来冲厕所用。
住宿方面,是9个男的睡一个通铺。每个人的床上都挂着两层蚊帐,毕竟西非除了埃博拉之外,疟疾也是不得不防的疾病,“我们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灭蚊,大家出门都要用防蚊液。”
吃饭方面,医疗队有专门的厨师,是四川人,所以大家吃的菜和杭帮菜比,免不了有些“重口味”。
“中午像豇豆干、茄子干、黄瓜干、粉丝、午餐肉比较多,麻辣味多,在平时这些食物我受不了,新鲜蔬菜很少有,一大锅汤中只用几片叶子,不过这些天体力消耗大,每次吃饭前感觉好饿,胃口超好,吃得挺多的。”于红英在吃的方面心态很好,“这里早餐有鸡蛋,还有豆浆,味道不错。”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