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仿生修补液,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几滴,就能在48小时内“长”出2.5微米晶体修复层,其成分、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牙釉质几乎一致,并与原有组织无缝连结。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上。
常见的补牙材料有复合树脂、陶瓷和汞合金等,它们发挥着“填料”功能,适用于“大洞”修补,但小缺小裂就填不进去。在这项研究中,唐睿康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修复策略,将富含磷酸钙团簇的溶液,用滴管滴在人工龋齿表面,随后将其放入到一个模拟口腔唾液环境的溶液中。接下来的48小时里,虽然肉眼看不出任何变化,但事实上,牙齿表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牙釉质“长”出来了。
“龋齿的表面首先形成了一个仿生矿化前沿。”唐睿康说,这个仿生矿化前沿能完全结合在需要修补的牙釉质界面上,同时引导晶体外沿生长,让羟基磷灰石长出类似于釉柱结构的晶体,并朝特定的方向有序排列。实验测量显示,48小时后,牙釉质“长”高了2微米到3微米。研究还进一步测试了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人员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牙釉质修复层的力学强度。结果显示,“长”出来的人工牙釉质,其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的数值几乎相同,牙修复有望从填补时代进入仿生再生阶段。
在临床医生看来,这几乎是目前最接近临床应用的实验室产品。浙江大学校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医生把一罐罐的牙齿标本往实验室送。研究人员直接在人牙上做实验,两年下来,做过实验的牙齿可以装满一个脸盆。
研究人员表示,如要真正实现临床应用,该项技术还需经历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虽然现在实现了天然牙釉质的结构性原位修复,但牙缺损形式繁多,下一步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一步研发修复模型。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