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74岁的钟大伯反复自问。曾因为肺癌晚期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个月,经历最初的震惊、恐惧、绝望、抑郁后,钟大伯已平安度过近4个月。出院这天,他站在杭师大附院的走廊上,与肿瘤科李朝阳副主任医师搭着肩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红光满面。
是谁在创造医学奇迹?钟大伯说,除了肿瘤科,还离不开一群“心灵导师”。在杭师大附院,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从今年1月起,肿瘤、血液病的患者从入院起,就有了心理科医生的陪伴,至今已有140人得到心理干预。
生命倒计时
得知癌症晚期精神垮塌
九月的午后有些闷热,杭师大附院肿瘤科病房内,却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里大多是中、晚期肿瘤患者,他们通常情绪低落,但钟大伯却正兴致勃勃与病友分享自己的治病过程,还竖起大拇指,“我现在吃饭和睡觉好多了,和刚住院时比,活动能力判若两人。”
钟老伯的病要从三个多月前说起。“当时,我莫名其妙开始感觉腰痛,两条腿也发麻无力,躺在床上稍微一翻身就痛得撕心裂肺,根本没法下床活动。”用钟大伯的话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
在杭师大附院,钟大伯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伴全身多发骨转移。医生判断,如果不治疗,可能熬不过一个月。
万念俱灰。躺在肿瘤科病床上,钟大伯不再说话,化疗的恶心与剧烈癌痛,让他吃不下一口饭。女儿找到李朝阳,只提了一个要求:减轻痛苦。
李朝阳没有这么想,他找来心理科医生朱春莹,一起开出了一张处方:化疗、止痛、心理治疗,三管齐下。朱春莹每周都来到床边,为钟大伯进行心理疏导。
“老钟,你看,止痛药起效了。”用上吗啡类药物后,看到钟大伯疼痛减轻,可以翻身了,李朝阳顺势鼓励。“是不是比昨天好一点了,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朱春莹每次来,也会暖心地问问,给钟大伯一些正面暗示。
五次心理干预后,钟大伯慢慢敞开心扉,有了笑声。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体内的肿瘤也在缩小,不仅停了止痛药,还能戴着腰托下楼散步了。
心理专家介入
140位抑郁患者接受干预
杭师大附院肿瘤科,共有35张床位,其中近80%是像钟大伯这样的患者,他们多沉默不语,陷入抑郁状态。
“都说1/3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心理状态确实能影响预后。”在李朝阳接诊过的患者中,心态好、家庭和睦的患者,更有可能创造医学奇迹。曾有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将生命时长延长了5倍。
“来我这里时,她才48岁,发现肺癌脑转移,预估寿命只剩下2年。”给李朝阳印象最深的是,女患者的心态非常好,看得开,对医生的依从性也很好,积极治疗、复查。化疗效果不理想,就吃靶向药控制病情,最终带瘤生存了11年,“她常说,女儿和老公对我很好,哪怕多活一年也值得。”
因为看到了心态对于肿瘤患者预后的不同影响,杭师大附院肿瘤科与临床心理科一起做了一件事情:从今年1月起,对肿瘤、血液病等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患者入院时,我们都会到床边进行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发现,30%的癌症患者需要心理干预,90%的患者需要心理支持,他们大多存在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问题。”朱春莹说,她与心理科同事彭岸舒,至今已干预140位患者,64%的患者干预两次以上,9%的患者干预10次,最多的一位患者干预了20多次。
家有患者
多用开放式提问进行交流
“在我们科室,肺癌、胃癌、肠癌、肝癌、乳腺癌患者最多,通过身心联合治疗,许多人可以长期带瘤生存。”李朝阳举例,拿晚期肺癌来说,五年前即使化疗、靶向治疗都用上,五年的生存率也只有5%左右,但随着规范化治疗和医学进步,如今的五年生存率已达到30%。
“许多人担心放化疗副作用而拒绝治疗,出现抑郁情绪也没能及时干预,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其实,如今的药物副反应较早前已有明显减少,而医学镇痛、心理干预,则是另一把点亮生命的‘金钥匙’。”李朝阳说。
为了更好地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最近,杭师大附院心理科还专门申请了一项课题,名为“心理干预改善肿瘤患者和照顾者负担及生活质量问题”。医院心理咨询室也每天接受患者及家属咨询,对于惧怕有创检查的患者,还提供头戴式VR眼罩,通过视频和音乐舒缓紧张情绪。
如今,肿瘤已成为高发病,家里患者,日常该如何疏导?朱春莹支了几招:命令式的语句应少于20%,多进行开放式提问,比如由“哪里不舒服”改为“今天天气这么好,你想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另外,负责24小时照护的家属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建议可以请护工来帮忙,适时“喘息”。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