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没空挂号,晚上去急诊;分不清该挂哪个科室,先挂急诊……大型公立医院内,急诊科往往是最拥挤的科室,这些患者中有不少人并非是真正的急症患者,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
5月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新标准实施后,患者是否能接受?医护人员工作有何变化?未来伴随“急诊分级”扩容至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原有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近期,记者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启动“急诊分级”超百天 看病不按“先来后到”
在挂号窗口旁测量血压、脉搏,相关生命体征数据传入系统,随后电脑自动分级挂号……日前,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内,陪同爱人前来挂急诊的胡先生不出两分钟就完成了所有挂号手续,并依照相应的急诊等级进行就诊。
当天,胡先生爱人出现了头晕、血压高等症状,根据相应体征,分级为3级,病情严重程度为急症。由于前面没有1、2级患者就诊,胡先生的爱人能够直接进行检查治疗。
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正式启动了“急诊分级”就诊工作,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流程。
根据规定,“四个分级”是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之所以要实施急诊分级,就是将更宝贵的抢救资源留给更需要的病人,这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国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北京市很多医疗机构此前都制定了自己的急诊分级标准。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此前已根据一些国际通行标准,制定有院内的分级标准,但各个医疗机构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文件。
“在新规实施后,每名到医院就诊患者的挂号条上,都会明显标注出分级,这也意味着病人对自己的候诊顺序心中有数,相较于此前,就诊更加井然有序。”王国兴说。
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了吗?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不同急诊分级级别都设定了客观的评估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等。那么,这样的规定是否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护士秦岚告诉记者,患者入院后,全部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客观数据和患者的实际病情,分诊护士给予患者相应的就诊级别,分诊阶段的时长并没有明显增加。
“反而是因为进行了更精准的分级,提高了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秦岚表示。
“这些指标其实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患者入院时的状态,有利于我们进行判断,同时我们也会询问既往病史,帮助判断病情。”王国兴说。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7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显示,急诊分级实施以来,20家医院已接诊急诊患者46.13万人次。
这其中,1级患者0.45万人次,占0.98%;2级患者2.14万人次,占4.64%;3级患者21.53万人次,占46.67%;4级患者22.01万人次,占47.71%。
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内,医护人员在忙碌。(北京老年医院供图)
分级会否加剧急诊科医患矛盾?
对于新政实施,不少网友也担心这将加剧急诊科的医患矛盾。病人和家属能否理解?过长等候时间会否延误病情?一系列问题引发热议。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一线医护人员普遍感受是,明确分级后,医患矛盾发生的风险有一定程度降低。
“过去我们对病人也进行分级,但只是医护人员自己心中有数,患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等候很久,明确分级标准后,患者看到了清晰的解释,反而减少了质疑。”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主任夏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除了按照4个既定级别进行分级,各个医院也会对一些特殊群体开通专用绿色通道。
对于被分为3、4级,候诊时间较长的病患,急诊科也会派护士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异常,会及时调整级别。
例如,作为实施“急诊分级”20家医院中的一员,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此前就已经设置了包括卒中急救绿色通道、胸痛绿色通道等在内的急救绿色通道。上述病患进入急诊后可以第一时间接受诊治。
“我们对分级还是很理解,病情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有危重病人肯定是愿意等候的,应该相信医生的判断。”患者家属胡先生接受采访时表态。
这样的做法也受到了绝大多数患者的支持。此前,北京市属医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4.52%的患者赞同急诊就诊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设置的绿色通道。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急诊不急”尴尬能否破解?
近年来,随着国内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市属20家开设急诊的医院中,2012-2013年急诊量为年均200万人次,2014-2015年为年均210万人次,2016-2018年达到了年均235万人次。
造成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有限的急诊资源。有调查显示,在急诊就诊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约占30%到50%,甚至有个别的医疗机构高达80%。
“急诊不急”的现象一直存在。在采访中,急诊科医护人普遍表示,工作中会遇到有患者因为上班不想请假,在病情并不危急的情况下挂急诊号,也有患者因为在门诊无法挂到号,而选择“曲线救国”前往急诊。
“这些都会造成工作量的提升。我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得为病人尽可能提供医疗服务。但病人在急诊能做的各项检查是有限的,很多全面检查依然要去门诊,有时患者反而增加了跑医院的次数。”一位一线医护人员道出了急诊科面临的无奈处境。
而在急诊科一线医生看来,实施分级后,如果非急症患者等候时间过长,也会自动分流到周边一些医院,使得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利用。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严格执行了急诊分级制度,这也是提高抢救资源利用率,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夏东认为。
与此同时,“急诊分级”就诊工作仍在不断推进中。近期,北京市卫健委研究制订了《北京市加强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工作方案》,下一步将在北京设有急诊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实施。
《方案》中还提出,要完善三级医院急诊患者收入院协调机制,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发挥医联体内一、二、三级合作医院作用,适当分流核心医院急诊患者。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