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难受,吃不下、睡不好,王女士以为是工作劳累了,特意前往杭州市红会医院中医科找叶丽红副主任帮忙调理。叶丽红在问询中得知,前一天中午,王女士午休时去银行办事,回单位后就出现头晕的症状,还伴有恶心感。没想到,这个症状竟是中暑。
最近,杭城持续高温,各大医院也接诊了不少中暑患者。虽然患者数量没有往年同期多,不过医生说,近期市民还是要做好日常防暑降温工作。
近期中暑病例越来越多
叶丽红介绍,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轻者表现为头晕脑涨、胸闷、纳差、精神倦怠等症状;重者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衰竭,威胁生命。
“通常天气闷热、气温过高、体质虚弱、不耐热、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叶丽红提到,尤其现代人,经常空调房里待着,机体体温调节更易出现障碍,类似王女士这样的轻度中暑在上班族当中时有发生。
“最近几天气温持续升高,我们医院每天都能接诊到二三个中暑的患者,大部分情况都比较轻,但也有情况稍重的。像本周二有个患者就是救护车送来的,症状也是头晕、虚脱等,送来的时候意识不清,但经过积极治疗,昨天就已经出院了。”浙江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骆立新说。
骆立新说,清洁工、绿化工、建筑工等户外工作人员以及室内从事五金焊接等高温工作的工人,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卢科科告诉记者,这几年,余杭因高温酷暑引发的中暑病例越来越多。“从往年数据看,工地上、锅炉房、车间作业或者密闭性较好的一些地方特别容易发生中暑。”去年,高温天出现得早,6月25日当天一连接诊了15例中暑病人,还有好几名患者因为高温引发了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今年的中暑病人集中来诊疗是6月28日,一天接诊4人均是在工地作业的工人。其中有个姓谭的大伯情况最为严重,当天早上5点在工地干活,10点多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体不对劲,浑身酸痛还不停地抽搐,也就20来分钟的时间,汗水就浸透了全身的衣服。所幸经过及时的治疗,谭大爷的抽搐症状好转了,但肾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经过补液和休息才能好转。
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会并存
骆立新告诉记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离开高温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环境中休息,尽可能脱掉衣物帮助散热,改善通风状况。体温过高者可以采用湿凉毛巾或包裹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进行适当物理降温,意识清醒患者可以喝一些含盐分的水进行补充。如果不加重视的话,中暑症状会加剧,继而进展到重症中暑阶段。这个时候,根据症状不同,从轻至重分为三种情况: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
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热射病。这是重症中暑里病情最严重的,致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它的表现很多样,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和昏迷。
虽然这三种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一,但在临床上可有二种或三种同时并存。因此,当市民发现他人出现上述症状,在降温的同时,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或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尽快寻求专业的医疗救助。
另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主治医师葛婷爱提到,从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趋势来看,接下去杭州依然是高温天,无论是出行还是烈日下工作,均应做好防暑工作。尤其是幼儿、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等人群尤其要做好防暑工作,因为他们的身体散热条件比较差。
医生给出7条防暑建议
针对如何防暑,记者整理了几位医生的意见,供读者参考学习:
1.在高温天,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要等口渴再喝,而且要慢慢喝。同时,不宜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出汗多的人,可以在水中加点食盐。
2.尽量选择早上10点前或者下午4点后出门,并且做好防晒工作,如戴太阳帽、墨镜,打遮阳伞、穿防嗮衣,有条件的涂抹防晒霜。衣服尽可能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以便出汗时能够迅速散热。
3.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以备应急之用。
4.湿度对于人体的耐热程度有很大影响。相对来说,越是干燥的环境更容易散热。因此,有条件的工厂,室内作业区最好增加除湿仪器,降低工人中暑风险。
5.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多吃香蕉、西瓜、黑木耳等含钾食物。
6.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注意不要让空调和电风扇正对着头部吹,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7.自查嘴唇干燥度、小便量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头晕乏力、高热、口干、尿量明显减少,要引起警惕。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