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健康新闻

浙江“援非”母亲癌症晚期出征 23名孤儿有了中国妈妈

2015年06月02日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记者 余敏 通讯员 林莉 陈清

  昨天是国际儿童节,相信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郊区的23名埃博拉孤儿也过上节日了吧!

  埃博拉病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至90%,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天花4级、SARS为3级、艾滋病为3级)。从年至今年4月12日,埃博拉疫情已波及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报告病例25826人,死亡10704人。

  今年1月6日至4月7日,浙江省10位医疗人员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比里亚医疗队(第二批),在利比里亚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的任务。加上其他被国家应征援非的队员,我省已有15位“勇士”从埃博拉疫区回来,他们完成了“打胜仗、零感染”的任务。

  在昨天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浙江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情况通报暨座谈会”上,我们聆听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为孤儿建“希望小屋”。

  母亲查出肺癌含泪出征

  1月中旬,浙医二院感染科副主任徐峰接到电话通知,赴非抗击埃博拉。

  去,还是不去?这让他很纠结,原因是当时他70多岁的母亲刚被查出肺癌晚期,“我怕,她等不了我两个月。”

  当他艰难地开口说出事情原委时,没想到重病中的母亲慢慢地拉起他的手,再握紧,用微弱而颤抖的声音叮嘱,“儿子,去吧,我等着你平安回来。”

  徐峰含泪整理行囊,踏上出征塞拉利昂之路。塞拉利昂是这次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领导抗击疫情的塞国首席医疗官舍克·汗也因公殉职。徐峰等人的任务是进行疫情监测、病例调查及防控培训,并探索适合塞国当地长期而有效的防治策略。

  “刚到就遇到了大难题,当地接触埃博拉病人最多的土郎中,宁愿迷信跳大神、吃草药,也不相信专家的防控建议。”他说。

  但是,至归国前,他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累计培训社区和医务人员1300人次,指导完成69例埃博拉预警病例与14例确诊病例和607名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置及隔离管理。他们所在的埃博拉防控示范区,已创下50天无新增病例的记录。

  穿着3层防护服累到虚脱

  接到出征利比里亚的电话时,浙医一院院感部主任汤灵玲正在医院忙着救治H7N9患者。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为了防止感染,我们穿着3层防护服,共11件,包得像个太空人。”汤灵玲说,当地30多摄氏度的温度,让这样的防护措施着实考验毅力。每次仅穿和脱就要花半个小时,从病房出来脱下手套时,里面是哗啦啦的汗水,“非常闷热,在病房时,人会下意识地想去摘掉口罩。”

  他们在利比里亚建立了“视频督导”,就是救护人员在病区内救治,外面有一批专家通过视频指导。

  有一次,一名护士身子轻轻晃了一下,病房外的专家看到,马上用语音提醒她“站稳”。护士用意志控制好身体走出病区,“她说,自己在里面完全累虚脱了,幸亏外面的人提醒,让她唤醒意识。”

  省人民医院主管护师李淑燕也在利比里亚工作过,“3层的防护服非常闷热,还带着N95口罩,感觉人都缺氧了。但是在病区里,要给病人输液,要面对病人的呕吐物等传染源,必须防护好自己。”

  生活条件上,他们也很辛苦,“当地的水污染严重,不能用。我们每天用2瓶矿泉水完成刷牙、洗脸、吃饭,要用柴油发电,但百公里内买不到柴油。”省疾控中心蔡剑的出征地是塞拉利昂。

  正是这种坚持,让埃博拉疫区的居民称赞,“China good”。

  23名埃博拉孤儿有了“中国妈妈”

  在利比里亚“抗埃”期间,救援医疗队听大使馆的同志说,首都蒙罗维亚郊区有一群埃博拉孤儿,无处安身。

  队长黄建荣携队员一起,带着大白兔奶糖去探望他们时,被惊呆了:23个孩子正静静地围坐着准备分享早餐,而所有的早餐只有半锅子玉米糊。

  汤灵玲等队员又走进厨房间,看到最多的是一个个空盆子,以及仅剩的几块木薯。

  于是,医疗队通过温州晚报发起“抗埃义捐”,共募集到善款22万元人民币,为他们建了一所孤儿院,叫“希望小屋”。几天前,利比里亚发来照片,房子已经结顶,孤儿们终于在雨季来临之前,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因为这件事,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又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妈妈!

责任编辑:柴燕宏
标签: 孤儿;博拉;利比里亚;

相关新闻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