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健康网 > 产业观察

社会办医量变难成质变?人大代表呼吁“同等待遇”

2019年03月15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汪恩民

  医疗改革大潮下,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但社会办医的“量变”却尚未引起“质变”,这一现象在全国两会上引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社会办医”,足见中国政府对鼓励社会办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视。

  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民营医院数量突破2万家,占国内医院总数的比重超过60%。但民营医院的床位数、诊疗人次占比却不到三分之一,持续增长的医院数量并未匹配应有规模占比。

  对于眼前的发展瓶颈,从2002年起即进入民营医疗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认为,社会办医规模占比不高固然有其自身内在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来自外部制约,特别是政策与实际操作不一致,包括准入起点不一和执业助力不一等。

  “很多地方的社会办医准入起点仍存在隐性壁垒,如医疗土地难拿,且多为城市的边缘地带容许民营医院填补,‘玻璃门’‘弹簧门’始终存在。其次,政策鼓励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发展高端医疗,但实际上人才科研力量等优质医疗资源仍高度集中、甚至垄断在公立医院手中。”郑坚江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亦认为,目前社会办医成功的不多,最大的原因是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人才。“为什么大部分顶级医生不肯去社会办医机构?因为对医生来说,职业荣誉感和学术地位更重要。而就目前社会办医疗机构内的人才现状,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难把名额给社会办医疗机构。”

  对此葛明华认为,社会办医的目的要清晰,社会资本投资办医应该作为其企业整体品牌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作为企业利润的增长点,医院结余应该完全用于医院的再发展,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做强医院,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加入。“只有更多专家名医愿意加入其中,才能提振人气增加社会办医的诊疗业务,实现良性循环,也可能让行业组织有信心给社会办医疗机构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郑坚江则呼吁,应通过社会办医立法的途径,明确社会办医疗机构应与公办医疗机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等的政策待遇,“如土地供应、医疗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级评审等方面,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全国人大代表;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医疗改革;政策环境;两会;量变;质变;诊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