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钱江晚报5月22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冯晓 颜妤 钱冰冰)浙大一院的沈毅弘、浙大二院的徐浩、浙大市一医院王利民、九零三医院的陈清勇……在刚过去的周末,省内几十位知名的呼吸科专家齐聚临安区昌化人民医院,共商胸膜疾病的规范诊治。据了解,这是个省级的继教班。
一家小城镇里的二级医院为啥能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学术活动?因为这家医院还有一个名字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昌化院区。
“近年来,旨在提升老百姓就医满意度与获得感的新医改如火如荼进行,尤其是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就是要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一沉到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花更少的钱把病看好。杭师大附院在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指引下,一直在努力践行与探索。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查房、带教,引进德国KTQ医院质量管理标准,派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基层协同管理医院,包括把国家级继教班开到基层等,为的是在医联体甚至医共体内实现管理、临床、教学、科研等的同质化。”杭师大附院党委书记骆宏说。
杭师大附院呼吸内科冯月娟主任医师告诉钱报记者,胸膜疾病常见、高发,据不完全统计,呼吸内科疾病20%左右与胸膜病变有关,且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对胸膜疾病的认识,对于胸膜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十分重要。胸膜疾病包括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腔积液,病因诊断是其难点,部分胸腔积液经过B超、CT 、胸水常规、生化、细菌学、细胞学检查等方法仍难于作出正确诊断,但基层医院往往因没有内科胸腔镜进行胸膜组织活检而诊断不明。
因此,这场继教班的特色之一,就是学员都来自基层,包括浙西地区的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省城的大专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识别、诊断及治疗胸膜疾病,并手把手教他们内科胸腔镜的操作。提升基层医生对胸膜疾病的诊治水平,可以让基层的患者尽早得到规范的治疗,少花钱,少跑腿,少焦虑。
另外,这场继教班的特色之二,是特邀骆宏书记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开展复杂情况下的医患沟通。或许很多人觉得,在基层医院工作,来就诊的不是朋友的朋友就是亲戚的亲戚,大多是熟人,难道还会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的问题?对此,骆宏书记表示,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忽视细节,而这些小细节在没事时也不会被关注到,一旦有事则会成为一个个矛盾点。
据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医患关系冲突研究报告,仅仅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医患冲突重案数量,10年中增加20余倍。呼吸科的疾病有些很难断根,比如一个慢性咳嗽久治不愈,患者的情绪往往会有些焦虑,如果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不注意用点技巧,一言不合就可能导致医患矛盾或是纠纷,反之则能让患者更信赖并配合医生的治疗。
骆宏书记说,现在老百姓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比如很多人生病时喜欢问“度娘”,可惜的是他们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只是一知半解,这就给医生在给患者诊疗时的沟通带来了更大挑战。再加之,与国内庞大的人口相比,现有的医疗资源还相对不足,有些医生在承受高强度工作之后,自身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样的状态肯定是不利于医患沟通的,所以,骆宏书记建议医生们,“搞定”病人前先搞定自己。
总之,医患沟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连一个简单的称呼也大有门道,比如,在杭州,上了年纪的女性患者喜欢被称“阿姨”,碰面时医生多叫几声,有利于增进医患双方融洽的关系,但“大妈”、“大姐”这两个称呼则要慎用。因此,要把握的准则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境挑选恰当的应对方式。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